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 状/“证明”折射了什么?
时间:2015-09-17 10:26:3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武凤珠 

  2013年,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及其团队用半年时间调研收集了103个与人生不同阶段相关的证件与证明,绘制了一幅“人在证途”图表。这张图表于2014年2月19日在广州市政协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上亮相,引起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的重视。万庆良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不一定活到100岁,办证居然要办100多个!”

  事实上,“人在证途”图表列举出的证件(证明)并非当下中国社会民众所需开具的全部。曹志伟说,“超过3000万人需要办的证”才有资格进入图表。100多份证件(证明),仅仅是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群体”。

  证件与证明不仅类别众多,而且办理过程繁琐。据曹志伟团队调研,办理这103个常用证件(证明),需要经过近60个单位部门、盖100多个章、交28项办证费,而且在办证过程中,同样的材料需要在不同的部门重复提交。根据统计,在这103个证件(证明)的办理过程中,户口簿需要被提交37次,照片要被提交50次,身份证更夸张——需要提交73次。

  种类繁多,办理手续复杂且部分求证内容“奇葩”的“证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症结?

0829767ae8ffa404122c82528829a898.jpg

  政府服务理念欠缺——权力仍在任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徐双敏认为,“奇葩证明”频发问题的根源,在于相关部门的服务理念欠缺,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徐双敏说,“我们天天在喊增强服务意识,实际上还是从怎么方便自己的角度去管理,而非服务群众的角度”。也有评论称,“奇葩证明”的出现是权力任性的表现: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没有根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来操作,有的甚至吃拿卡要、寻租牟利。

  比如,有些单位要求办事者开具证明,并非因办事流程需要,而是为避免自己担责,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通过事先开具的“证明”为自己开脱,以置身事外,甚至有些本应由办事部门去办理、核实的工作,也要推给办事人到相关政府部门去开具证明——如果每个部门都希望把责任推卸给其他部门,办事群众要经历的折腾就更多了。

  再如,有些证明的开具是需要收费的,于是便有相关部门为获取利益而多开证明,以此为自身谋利,却忽略公众利益——“证明你妈是你妈”事件中的陈先生,最终便是通过金钱解决了问题。现实中,像陈先生一样为拿到一纸“证明”而不得不花钱求解决的现象并不罕见,这也造就了某些部门的乱开证明、乱收费现象。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明确指出,“奇葩证明”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一些政府部门对自己的权力清单不是很清晰,没有厘清自己的权力边界;第二,政府的办事流程不够精简、强化,治理能力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更有评论总结性地分析道,“无证明,不存在”的行政管理手段,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服务主体与客体的倒挂,要求个人提供诸多证明才能获得某种服务,其目的往往是让服务部门免除信息筛查成本和后续的责任承担风险,是以个人的“多劳”来换取行政部门懒政惰政的“永逸”——它未能站在服务对象的位置来思考行政作为,根本上是一种行政本位与权力本位意识。

9831ecf157046e9511d5455597e7433d.jpg

  部门间信息无法共享——数据平台难建立

  证件(证明)种类虽多,但是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很多证件(证明)间存在重复:既然户口本中已设置“婚否”一栏,就没有必要再开具“未婚证明”;既然已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再开具学历鉴定就未免有些多余;身份证上已记录出生日期,那么“是否退休”、“是否是老人”等信息便可一目了然,不必再办退休证、老人证……

  证件(证明)数量众多、功能单一,办证地点分散,办证材料重复——为何存在这种情况?曹志伟认为,这是由于行政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迟迟不能打破、跨部门信息无法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信息核实难度高,只能通过反复证明、反复核实消除壁垒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屡屡出现“奇葩证明”的原因之一。

  有专业人士称,身处信息时代,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打破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加强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是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

  “让数据跑路”是治理“奇葩证明”的方向所在,但要在更大范围内推行,难度也不小。据湖北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处副处长吴哲群介绍,2010年以来,湖北省公安厅建立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与卫生计生、教育、民政等30多个部门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已经提供户口证明、婚姻证明等上百万次,但信息整合的过程困难重重:网络技术方面,需要做到在提供快捷服务信息的同时保证数据安全,不被篡改、泄露;数据交换设计方面,需要制定数据整合共享的标准,保障数据的权威性、唯一性、确定性,还要做到对数据的有效分析……吴哲群说:“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是改革方向,但这需要以顶层设计解决各地各部门政策不统一、数据不兼容的问题,还要有政策法律支撑,非一朝一夕之功。”

  个别不诚信现象由全社会埋单——信任感缺失

  “我妈是我妈”、“结婚前未婚”等看起来简单明了、顺理成章的人之常情,为什么非要以书面证明的求证方式,将事情变得复杂繁琐?

  有评论认为,“信任感”与“责任心”缺失当属“奇葩证明”生存发展的背景土壤。“责任心”缺失固然意指政府部门不愿担责,“信任感”缺失则指向包括政府及民众在内的社会全体。岳经纶指出,由于现今社会诚信体系和行政管理水平不高,“为了挡住一些造假和便于管理,政府部门不断提高门槛,而提高门槛的办法就是出具各种官方的证明”。

  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熊云分析,随着社会转型,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许多部门、机构与公民个人打交道——特别是涉及资金、房贷、赔偿等的重要经济活动时,往往希望找个可靠的“保人”,在他们心目中,最合适的“保人”就是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于是在格式化的表格设计上直接列出“街道、社区盖章”,或者要求街道、社区出具相关证明,而这也使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基层机构深受证明之烦。

  徐双敏对此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她认为,这种因信任感缺失而寻求“保人”或者让群众自证的做法,有“个别不诚信的社会现象让全社会埋单”之嫌,即以少数人的不诚信为由“绑架”全社会。在她看来,职能部门把社区看成一个“可以担当责任的基础单位”,同样属于“把问题往外推”,是转嫁责任、“懒政”的表现。她说,政府与其向外部求保障,不如加强内部管理、更新管理手段。
市场开放、人口流动固然繁衍出不诚实、不守信等社会问题,然而当政府以“证明”之名传递、扩散“不信任”情绪时,其实也是在挑战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底线。

  “奇葩证明”事件虽小,却有着复杂的内在成因,其折射出的社会弊病也因评论者视角不同而衍生出多种解读,比如:有评论认为,“证明”泛滥是因为一些部门对“证明”背后的权力和利益仍有留恋;又有网友称,“证明”繁多映照出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其背后是一些不必要部门和部门工作人员生存的供养;还有民众认为,“奇葩证明”的实质是官僚之风盛行……

  我们追究“证明”的来源、探寻隐于“证明”背后的社会积弊,目的是找到症结、查出病因,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于根本。单位制度用几十年时间强化社会治理中的行政分量,使公民生活在被行政环绕的治理体系中;如今“证明”事件频发,是否意味着民众在以此为契机倒逼国家治理体制改革,以对不必要的行政机构、行政管理做减法?国家治理体制是否已步入时代拐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