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名为《广州市各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分析与对策思考》的报告。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心城区在全市资源分配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与郊区的“贫富悬殊”非常明显。
如果单看经济发展水平,郊区与市区的差距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比市区还要好。例如,原萝岗区的GDP总量高居全市第三,仅次于天河和越秀。看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萝岗可与天河越秀争锋,南沙、花都、番禺和中心城区的差距也不算大。
再看产业实力,萝岗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南沙拥有万众瞩目的自贸区,花都增城是全市汽车产业基地,个个“拥兵自重”。相比而言,中心城区的部分片区倒是存在产业空心化的迹象。
所以,真正的差距体现在社会发展水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教文卫。比如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的资源配备,原中心六区遥遥领先,甚至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而经济增长强劲的萝岗和南沙,却排在倒数几位。可以说,前者吃不了,后者吃不饱。
道理上讲,一个地方的经济好,税收就高,公共资源的投入也相应会增加。萝岗、花都、南沙这些创税大区为什么出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除了时间的沉淀不够,想必还有财政分配不平衡的因素。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招商引资、谋求跨越式发展,各种工业园、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目的就是为主城区创税、增加就业、拉动GDP,反馈给当地的财政投入,主要投向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科教文卫方面则很少涉及。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开发区、新城区就是一种单调的经济功能区,其社会发展功能被严重忽略,用一句话总结,就叫做“有产无城”。进入新世纪后,大量新移民来到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越来越大,郊区成为人口疏散的主战场。问题是,很多郊区新城“有产无城”,其公共资源配备与新移民的需求严重不匹配,大量新移民职住都在郊区,但不得不涌向中心城区享用公共服务,导致很多城市出现蔚为壮观的钟摆交通现象。
今天的广州,是中国六个超大城市之一,人口规模远超千万,在公共资源的供给上,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依赖老六区,近郊和远郊新城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发展功能,为城市新移民提供优质的科教文卫资源。只有这样,主城区的人口疏散才称得上成功,否则,修再多的地铁和高速公路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过去多年,广州从萝岗、南沙、花都拿走了大量的财政蛋糕,也该到了反哺他们的时候,财政税收与资源分配上理应给予更多的倾斜。广州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区划调整,市区面积已经超过上海,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广州,不是靠一个简单的面积参数来体现的。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公共资源分配如果一直不平衡,郊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如果迟迟不提升,7000多平方公里的广州仍然只是一个“小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