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卫生的厕所是从源头上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对于公共健康至关重要。农村改厕以来,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实施“厕所革命”地区“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力争到2020年,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
“连茅圈”即将成为历史
在河北正定县农村,几乎家家都曾有过“连茅圈”:茅厕和猪圈连在一起, 厕所盖在猪圈上面,粪便直接成为猪的饲料。
以前的夏天,村民在院子里吃饭,一手拿馒头,一手轰苍蝇,似乎习以为常。
2014年,河北省级财政筹资近4.8亿元,用于消灭全省农村的“连茅圈”,目前已基本完成改造工程,“连茅圈”即将成为历史。
“进口”与“出口”,是人体健康的两大“门户”。现代医学指出,粪便中含有多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因缺乏厕所等基本卫生设施引发肠道疾病,每年造成约150万未满5岁的儿童死亡。清洁卫生的厕所是从源头上控制这些疾病传播的关键,对于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中国政府承诺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1993年的7.5%提高到2014年的76.1%,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根据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在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居住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具有完整上下水的水冲式厕所已经基本普及。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张勇表示,卫生厕所建成后,粪便不再成为污染源。目前,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明显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有力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改厕的健康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改厕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厕所简陋,“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曾经是我国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对环境和水源污染严重,导致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和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高发,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上世纪90年代,改厕工作纳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
21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持续加大对农村改厕的投入。2004年,中央财政设立农村改厕转移支付项目,推广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提出了三格化粪池式、双瓮式、三联沼气池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及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卫生厕所等6种模式。2009年,农村改厕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截至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82.7亿元补助农村改厕工作,补助标准从2004年补助中西部地区150元/户,逐步提高到补助东部地区300元/户、中西部地区500元/户。各地以中央补助资金为先导,采取“国家补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多方筹措农村改厕资金,为项目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加快了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
农村改厕,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对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有效杀灭粪便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卵,减少蚊蝇孳生,实现了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2009年—2011年医改农村改厕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显示,项目地区“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由37.5/10万降至22.2/10万,其中痢疾、伤寒和甲肝发病人数分别下降35.2%、25.1%和37.3%。特别是在血吸虫病疫区,建设卫生厕所已成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血防地区改厕村的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为实现“十二五”血吸虫病防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改厕,明显提升了农民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厕所革命”帮助群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个人卫生行为形成率得到明显提高,农民文明卫生意识逐步增强,文明卫生的“厕所文化”正在形成。
农村改厕与沼气池建设、改厨、改圈相结合,实现了粪便、秸秆、有机垃圾等农村主要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清洁了家园、田园、水源,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由于节约了肥料、燃料等费用支出,改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粪肥合理利用变废为宝,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据测算,改厕的投入产出比为1∶5.3,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
建设农村公厕成为今后重点
“由于疾病发生的延时性,很多农民意识不到改厕与预防疾病之间的关系,往往房子盖得很漂亮,却舍不得多投入几百元对厕所进行改造。”张勇说。
虽然我国农村改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农村厕所总体卫生状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农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地农村改厕工作进展差距较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态势,中西部地区只有5个省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张勇表示,今后的重点是加快建设农村公厕。要以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集贸市场、乡镇政府机关等公共场所,以及旅游景点、公路沿线等人口较集中区域为主,根据需要逐步推开。特别是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厕所问题,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和广大患者的健康,要优先予以解决。
已经完成改厕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由“建”转到“管”上,采取市场化等方式,及时对卫生厕所进行治理和维护,形成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大宣传倡导力度,注重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营造有利于改厕工作的良好氛围,将改厕工作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教育引导群众培养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科学使用和维护管理厕所,巩固和扩大农村改厕工作成果。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改厕适宜技术研究,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粪便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四格式生态厕所”等新技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合理整合项目资源,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方投入的改厕筹资模式。
《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2015—2020年)》指出,力争到2020年,将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和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特别是要让广大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在家洗上澡、用上卫生厕所,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农村改厕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农村改厕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保障13亿多人的健康,不仅要靠医疗卫生的“小处方”,还要靠社会治理的“大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