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
时间:2010-12-14 09:57:29  来源:《前线》   作者:钱 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因此,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必须高度重视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以此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一、我国实现工业化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而且,更准确地说,农业现代化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

  如果仅仅是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那么,是否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过是或然的,并非确定的。在尚未完全改变小农生产结构的现实中,我国有不少农民已经富了起来,不少村庄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18亿亩耕地的有效利用,基本上可以保证年产粮食在1万亿斤之上。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农民可以更加富裕,农村会获得更多的希望和更新的形象,农业也会更上一层楼。但是,单纯解决“三农”问题并不会直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全国各地实施农村民生改善工程、加强农村小额信贷投放和组建农村小型金融组织、扶持农村专业户等措施,事实上并不能直接地走上农业现代化之路。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断。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近代历史看,可以说没有一个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建立在小农生产结构基础上的。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讲,如果哪个国家的农业基础还停留在小农生产结构状态,那就几乎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小农生产结构需要大量农业人口,并不需要大量的工业产品,农业和农村市场狭窄且软弱,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工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工业产品市场的发展,是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实现的实际阻力。如果要先实现工业化,再去实现农业现代化,那就可能会使我国还要在很长的时期内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很难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我国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只有抓紧实现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地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在工业化强力支撑下的我国农业必然要走上现代化之路,必然要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确保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二、我国实现城镇化需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伴随城镇化实现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是伴随城市化实现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优点与弊端同时显现。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发展而言,没有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绝对不行,但是,高度的城市化造成人口过于密集也带来更多的不经济因素,甚至可能出现人为的灾难。只就特大城市来讲,仅供水就是一大困难,更不用说一旦发生能源危机,整个城市就要瘫痪。所以,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发挥城市化的优点,又要抑制城市化的弊端,以城镇化代替城市化去实现工业化,不再一味扩大城市规模,而是在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的同时,安排城市人口主要居住在城镇。这样更有利于人们享受现代生活,也有利于提高工业化的效益。

  按照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要求,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农村人口大幅度降低,这种降低从一个侧面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必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后,那时我国大约只需要1亿左右农业劳动力。这样一种降低农业人口的最低目标,恐怕也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但这并不是要将农民硬赶出农村,或硬赶上楼,而是说城市和城镇需要主动地吸收农村人口,工业和服务业要创造更多的条件积极地吸收和妥善安置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此而言,降低农业人口比重的责任主要不是在农村,而是在于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在于城镇化的推进和服务业的振兴。

  农村人口的减少,只能通过转移到城市或城镇去,这分为异地转移和本地转移,一般而言,应是异地转移较少,本地转移较多;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只能是转移到工业或服务业再就业,就客观的情况讲,应是在工业再就业的相对少,在服务业再就业的相对多。这种转移方式,既与实现工业化的经济结构变化有关,也与走向城镇化之后的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问题在于,农业要走现代化之路,客观上需要不断转移到城市或城镇的农村人口和不断转移到工业或服务业的农业劳动力,逐渐在城市或城镇稳定下来,成为工业或服务业的终身就业者。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些地方做得比较好,但在总体上尚有较多差距。而要做到这一点,相比国家和法律的力量,更需要先进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的减少和转移到城市或城镇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极端重要的,是需要依靠理论界研究和全社会负责的。特别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农民的问题,不是农村的问题,更不仅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转型的问题,是中国必须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主要是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够。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协调一致、全力以赴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只要思想认识达到了应有的深度并统一起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人口转移和社会保障问题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这需要全社会迎难而上,按照“十二五”规划的部署,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不是迎难而退,再退回到小农生产结构去消极地寻求旧体制的庇护。

  三、“十二五”将开创我国农业现代化新时期

  在“十二五”时期,通过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在现有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必将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十五”期间的2004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转折之年,或者说,是我国工业化进入腾飞阶段的起点。有关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国能够保持“十五”期间工业化水平的年均增长速度,那么到2015—2018年,再经过5至8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我国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推算,到2021年,我国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国的工业化腾飞将带动农业迅速现代化,国家财政的大幅度增收可以为农业转型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崛起将为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包括第三产业就业创造基本条件,市场的扩大和规范将为农业的现代化做出广泛而积极的客观导引,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将为农业劳动的主体结构转换即新型农民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等等。可以说,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在“十二五”时期能够见到现实的起点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