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编纂的《2010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近日出炉,“这次竞争力评价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对长三角地区抗跌打能力的考量,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去年抱团取暖效果很好,甚至对中国走出经济阴影也很有帮助。长三角地区已经从以前各地个性化发展转向强调合作性、紧密型。”昨天,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告诉记者:“这次从竞争力排名来看,25个成员座次变化并不大,整体平稳。而这个平稳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越是平稳,说明整个地区经济结构越扎实。”
“抱团”中发挥整体功能
报告指出,2010年以来长三角经济运行总体上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前三季度长三角两省一市GDP超过5.314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加快2.7个百分点。长三角核心区的“15+1”城市增长加快,有12个城市GDP突破1500亿元。今年长三角地区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3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由负转正,绝对水平超过2008年同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2009年,长三角区域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及社会和谐发展,搭建了交通、能源、科技和环境四大合作平台,开展了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合作等11项合作专题及城市合作专项研究。各城市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在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实施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政策中,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总体水平。
核心城市竞争实力差距缩小
“长三角城市间在日趋团结、紧密的同时,其竞争实力也在接近,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座次更迭的情况。”郁鸿胜告诉记者。从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25个地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来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基本上都是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并已有2年的稳定期―――除台州市排名从第15名上升到第13位外,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城市变动不大。不过,发展中的次发达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呈现出震荡波动格局,二线城市的相对优势指标的变动,显示出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差距正在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