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东北“人口流失”未必是危机
时间:2015-07-15 09:44:41  来源:新京报  作者:储殷 

    人才流动上过于强调乡土意识,总想把人留住,其实未必是对社会整体最优的做法。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本就是高度流动性的移民文化,敢闯敢干、走遍天下都不怕,本就是这个群体最大的优势。

  近段时间,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人将这种现象视为某种萧条的象征,并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相联系,从而忧心忡忡。但坦率而言,这种忧虑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人口输出的危机,而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机遇。

  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东北地区人口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一些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在建城之时,本就是大型国企、厂矿会战的结果,而在这之前本就是人口稀薄的地域。大量人口随着开采资源而涌入,自然也会因为资源枯竭而流出。这几乎是所有资源型城市的宿命,今日美国的西部多少小镇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于人口稠密的南方省份,它从一开始就是高度机械化的、规模化的农场式的现代农业。即便是自然村落,其耕作面积与耕作方式也完全不同于南方一些省份以充沛人力为基础的精耕细作。这样的农业方式决定了,它难以通过浪费人力资源的方式去容纳多余的劳动力,更难以通过隐性失业的方式来留住人口。

  第三,则是东北地区一些产能过剩的老企业逐渐面临淘汰或是升级,这同样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坦率而言,寒冷地域的人口密度本就不应该很大,东北地区当前密集的人口其实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为的大会战、大开发的结果。随着计划经济的褪色与户籍制度的放宽,今天的人口外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的复位。

  当然,人们对于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东北地区仍然迟滞不前的改革紧密相关的。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的确让东北地区在治理上面临更多的社会心理与制度建设上的问题。

  要提升治理绩效、振兴东北经济,恐怕也必须摆脱那种回到过去人力密集的传统大国企的冲动。在前几年东北地区的改革中,一些干部正是落入了这种旧模式的陷阱,一味以扩大国企规模来拉动GDP,结果造成了今天更大的经济困难。对于东北地区来讲,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基础建设与工业化的底子,完全可以支撑效率更高、人数更少的创新型经济,人口流出、人才流入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在很多时候,在人才流动上过于强调乡土意识,总想把人留住,其实未必是对社会整体最优的做法。因为东北人还是乡土意识最弱、心态最开放、最敢闯的群体。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本就是高度流动性的移民文化,敢闯敢干、走遍天下都不怕,本就是这个群体最大的优势。很多人看到东北冷清的街道而神伤,却忽视了在全国各地闯出一片天地、红红火火的东北人。流动本就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尤其是今天,人的流动更是资源配置的先决条件。在很多时候,我们要用更沉稳的心态来面对快速变动的中国社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