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梅克保: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间:2010-11-24 13:29:36  来源:人民日报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有条件的省份来说,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应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的突出位置,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把握形势、着眼长远,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传统产业空间趋于萎缩,新兴产业成为各国走向新一轮经济繁荣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领域孕育着新的突破,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谁见事早、行动快,谁就能赢得先机、掌握主动。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态势,党中央、国务院适时作出了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湖南省要实现“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从本省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发展提供新动力、构筑新支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现在,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承载力弱,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省承担着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的重任,“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为此,湖南省提出了“两型”引领、“四化”带动(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力求走出一条符合本省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知识和人才密集度,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有效途径。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发展新期待的重大举措。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全面发展有了更多新的期待。从国内外、省内外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型、消费型、环保型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民生改善。

  因地制宜、瞄准前沿,着力抓好顶层设计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确定发展七大重点产业。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优势;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瞄准科技前沿,着眼引领未来;四是强化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湖南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七大产业,正是依据上述原则作出的理性选择。其中,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三个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工业门类,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在全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正成为湖南现代工业的标志性产业。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湖南拥有10多名两院院士,有色金属、稀土等战略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硬质合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炭/炭复合材料等领域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有条件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和支撑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石。文化创意产业是湖南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已形成一批全国性品牌。所以,应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力求在塑造品牌、支撑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坚持科学统筹,加速实施五大基础工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省内与省外、政府与市场等关系,坚持科学统筹、系统推进。有鉴于此,湖南省提出实施五大基础工程。一是新兴产业集聚工程。按照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优化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区域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是主体。围绕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重点扶持100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组织实施100个技术先进、影响巨大、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鼓励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并购重组,推动形成“千亿航母、百亿旗舰、十亿骨干”的发展格局,使之真正成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三是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统筹优化各类创新资源,全面深化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标准,加快建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市场推广”的完整创新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名牌产品创建工程。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宣传等手段,加强品牌创建与保护,鼓励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订,以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为纽带进行并购重组,强化品牌经营,加快建立现代营销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群。五是人才资源开发工程。以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为重点,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抓紧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吸引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来湘发展,打造一支战略型、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和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各类各层次人才。

  优化发展要素,着力打造三大平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面临着技术、资金、土地、用工、公共服务等制约。应针对这些瓶颈问题,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要素集聚的平台和载体。为此,湖南省规划打造三大平台。一是技术创新平台。依托省内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国家级技术平台项目落户湖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协调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二是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政府投入,每年设立5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强化信贷资金支持,构建完整的创业投资链和有针对性的融资机制,建立投、保、贷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实现创新资本和创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对产业技术瓶颈,组织招标攻关;建立健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试制、技术咨询和推广、技术交易、成果展示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起点建设一批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建设。通过多方面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要素加快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市场环境。

  强化配套、加强保障,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内外实践表明,新兴产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配套和相应保障工作的力度和水平。只有全方位、高标准加强保障工作,才能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根本保障。地方党委和政府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湖南省明确由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建立部门分工责任制度,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并将该产业考核列入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体系,督促各地加大推进力度。

  强化配套扶持,形成政策合力。这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地方党委和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湖南省从鼓励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两化”融合、加快市场培育、增加产业投入、加大融资支持、强化人才支撑、搭建公共平台、扩大内外开放等九个方面,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注意加强政策衔接,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其他各项规划及政策措施协同呼应,力求形成更大的政策合力、产生更好的政策效应。

  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湖南省以“创先争优”、“企业服务年”、“效能建设年”等活动为载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具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坚持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式帮扶。特别是在项目建设用地、资源能源保障、技术创新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帮扶服务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凝心聚力。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组织主流媒体运用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在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