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媒体曾经采写了露宿者被公用设施驱赶的系列报道,其中广州江湾大酒店(商业中心楼)外骑楼底装喷头淋水的“新方式”最受关注。记者近日获悉,在同一个地点,摆满了二十多盆植物,且每天两次抽珠江水,以人工方式喷淋植物,露宿者再次被水赶走,露宿者再次占据了旁边的社区休闲健身点。(7月8日《南方都市报》)
驱逐露宿者,广州蛮拼的。从几年前高架桥下筑水泥锥、过街天桥下铸“铁笼”,到今年年初爆出骑楼底安装定时喷水装置,再到如今创意出“盆栽植物+人工喷淋”模式,广州对街边露宿者的驱离从未停止,大有不达赶尽杀绝之目的不罢休的节奏。露宿者的境遇就是城市文明的“温度计”,如果把露宿者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城市就会沦为冰冷的水泥森林。
半年前,骑楼装喷头时,城管部门还傻傻回应称,为美化市容,不得已而为之,希望露宿者去救助站,结果在舆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这次,相关部门学聪明了——珠光街城管科表示,这次搬植物、淋水完全不是职能部门的安排。言下之意,这是酒店经营者个人行为,与部门无关。但让城市变得如此冷漠,管理者就袖手旁观吗?
早在1992年,广州就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但至今仍在“努力迈进”的路上。广州城市硬件设施堪称国际一流,但缘何无法与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相媲美?从露宿者被驱逐的命运或许可见一斑。在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中,流浪者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道人文风景,而不是被歧视、驱逐的二等公民。
“面子”的差距是次要的,“里子”的差距是根本。城市对流浪者的排斥和驱逐,本质上是一种畸形政绩观的写照,说明城市的发展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益被无情地碾在了时代的车轮之下。有人说,城市应有容纳露宿者的胸襟,其实这根本不是胸襟的问题,而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当然,这并非广州独有。
城市管理者可能还有一肚子委屈,比如流浪汉不愿进救助站,宁可挨饿受冻也要睡大街。露宿者拒绝政府提供的救助,相关部门不该反思吗?如果救助站能解人之困、平等待人,给人以便利和温暖,恐怕会被挤破门的。不从救助制度本身找原因,而是指责他们不通情理,这是卸责和懒政的表现。
不管城市发展到多么辉煌绚丽的程度,也不管救助体系多么完善,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始终是城市无法割舍也不该割舍的一部分,这是城市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公民平等权利的捍卫。敞开胸怀接纳流浪汉,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处境,这是城市管理者的分内之事。接纳他们并不是多么高尚的情怀,但要驱逐他们则是一种冰点以下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