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近日,北京市国土局通报了上半年北京土地供应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土地供应量较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今年上半年,北京土地市场共成交经营性用地32宗,土地面积约290公顷,建筑规模约497万平方米,成交额约634亿元。其中,保障房用地方面累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落实224公顷,完成计划指标的50%。北京市国土局表示,下半年一方面将优先确保民生用地供应,对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同时进一步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自住房。另一方面,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要求,结合城市战略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稳妥做好商服用地的供应。
对于北京市上半年土地供应明显减少的情况,有专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控制人口的需要,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需控制人口规模;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要。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要求,北京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增加土地供应,但对比河北和天津,北京的土地供应仍是受限的。对此,城市化委员会国际交流专委会专家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马庆斌博士受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之邀发表评论。
北京上半年的供地节奏以“瘦身减量”为主,成交土地宗数是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分析其成因,马庆斌表示,从数据情况看,进入2015年以来,这其实是大部分一线城市都呈现出的普遍规律,即土地的供应面积和规划的建筑面积均处于低位波动状态,这也反映出目前楼市相对疲弱的现状。自前段时间相关政策出台以来,楼市情况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数据企稳向好,北京更由长时间的土地零供应状态转变为近日的加快供地,这些实际上都是市场回暖的迹象。总体来看,北京土地供应量的减少或节奏放缓,其本质还是市场原因造成的。同时,政府的主要政策导向也是以稳定市场和去库存化为主,例如年初就已拟定了平稳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目前,这一政策还在延续,反应到土地市场上就是减缓商品房的土地供应。
在谈到商品房土地供应的减缓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时,马庆斌分析,近段时间以来北京土地市场的变化反映出了政府治理楼市的政策思路,但北京的土地供应和需求是多元的,不仅涉及到房地产市场,更涉及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自身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预测未来的趋势,马庆斌认为,北京土地市场供应在数量上应还会处于平稳状态,更多的变化会体现在供应结构上。
虽然整体土地供应减少,但北京今年的保障房供地已完成过半,2015年下半年,民生用地依然会是国土部门土地供应的重点。另外,北京市国土局表示,将进一步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自住房。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自住房是否可以腾挪出更多的土地?对此,马庆斌认为,北京未来土地供应一方面要符合北京于未来四大中心功能的定位;另一方面,从结构优化上来看,工业性用地和中低端的商贸用地供应量会减少,但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包括高端服务业的土地供应会增加。同时,政府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盖自住房,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不仅能让许多国有企业的闲置土地发挥作用,还能增加保障房建设主体,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