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并且是第三年连续下降。
劳动力还够不够用?“民工荒”“用工成本上涨”等现象反映出来的,到底是劳动力总量不足还是结构性失衡?人口红利减少会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
——编 者
劳动力人口绝对数持续下降,少子化速度超过老龄化
劳动人口总量下降,内部也呈老龄化趋势
有一部电视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引起很多80后的共鸣,原因是很多人都跟男主角一样,一人要供养6名老人。一个家庭里劳动力偏少,抚养比高,这已是中国的现实。近日,陕西省统计局公布的2014陕西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全省劳动年龄人口较2013年减少11.26万人。从社会总抚养比来看,社会抚养负担自2012年来逐年加重,2014年为31.7%,较2013年提高0.59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人口红利逐渐消退。
这不是个别现象。我国劳动力人口自从2012年出现拐点后,总量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这已是第三年连续下降。
“我们在谈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实际上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老龄化趋势也早就出现。”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说,15—59岁这个年龄区间,比重较大的是40岁以上的高龄劳动力。他们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生育高峰(1950—1957年)、第二次生育高峰(1962—1972年)出生,目前虽然仍在劳动年龄内,但是已经接近老龄人口。
“到2013年,劳动力人口数量绝对增长没有了,出现了标志性的转折点,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但看劳动力够不够不能仅仅看数量,还要看结构、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比如老年人是否就业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说,从性别比例来说,男性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攀升,处于失衡状态。从年龄结构来看,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15.5%,65岁以上占10.1%,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劳动力有效供给。
从人口抚养比来看,人口年轻化,供养的老人少,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和少子化共存的特点,给劳动力人口带来压力。“发达国家老龄化一般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少子化,人们生育意愿下降;第二阶段是长寿化,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但在中国,少子化与长寿化同期并行。相对日韩等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时的锥形结构,我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很多,结构不合理。”陈秋霖说。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1.5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0—14岁人口比重比1982年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则在上升,少子化的速度超过了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