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潮湿的城市一改陈旧。
虽然在奥运会与世博会之后,通过一次国际盛会来加快推进一个地区的城市建设的经验早已不新鲜。但对于这个曾经“环境污染、市容陈旧、交通拥挤、治安堪忧”的老城,颇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味。
吴文宽开车走在广州的大道上,难抑自豪。“道路干净了,路面的柔软了,噪音也小多了。”
他是整个广州城区此轮道路建设的原材料供应商,“根据广州市政府的要求是,所有的主干道要实施‘长安街标准’。至少在未来将近10年的时间里,广州的路不用再修。”
“根据专家的估计,亚运会的举办,使广州的城市建设提速5至10年。” 广州亚组委副主席、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说。
2005年的时候,广州市政府计划在5年间投入2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包含地铁建设等大量市政内容,既为了亚运会,当然也是出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考虑。
根据万庆良在记者会上公布的数据:在广州亚运会1200多亿的总投资,用于城市面貌和环境改善的资金占去了1090亿元。
万庆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早在199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提出广州市要以解决城市市容脏乱差和交通堵塞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管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目标,就拉开了广州城市大变的序幕。
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
“现在看起来亚运会是一个很好地解决广州历史遗留问题的机遇,对广州上一个新台阶很重要。可以这么说,没有亚运会我们要实现这个十年一大变还是很有难度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力说,以前很多人形容广州是“最说不清楚的城市”,很有活力但又像个大农村,现在看来印象要好很多。与此同时,城市的管理也已上了一个新台阶,包括城市的内部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人口管理等等。
“尽管广州人还是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牢骚和怨言,但进步还是明显的。”
在广州,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六运会,变出一个新天河;一个九运会,变出一个新广州。”亚运再一次更新这座城市。
“番禺虽不能说是最大,但确实是很大的受益者。例如,为了迎接亚运,火车站也很快建成了,为它配套的二号地铁线也加快完成了。”广州市番禺区区长楼旭逵坦言,如果没有亚运的推动,速度不可能那么快。
按照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发展战略,在广州番禺莲花山下,占地2.73平方公里的亚运城建设是其南拓战略的重要节点,在赛后,它将成为能容纳100万人口的“广州新城”的启动区。
“广州市委市政府给我们造了一个亚运城,而且把中国馆准备以后送给我们番禺区政府。”楼旭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番禺来说,这是一份厚礼。
番禺比广州城更为历史悠久。作为广州的近郊,立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化浪潮中,它被并入了广州城区。
“广州老城区发展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南拓’就是要发展南沙和番禺,这两个地方有许多土地资源,适合发展工商业。而且,‘南拓’战略对南沙和番禺发展帮助相当大。”王锐祥是番禺本土的企业家,他已经直接受益于这个城市的“南拓”战略,由他所创立的音响品牌酷锐成为了本次亚运全部场馆的音响供应商。而他的许多企业家老乡也从亚运会建设中获得各种项目。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番禺区GDP一年迈上一个百亿元台阶,接连实现“四级跳”。番禺区委宣传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我们今年的GDP预计超过一千个亿,进入了广州千亿‘俱乐部’。”
当然,“南拓”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将广州市由一个沿江的城市,变成一个滨海的城市。“如果没有番禺、南沙这一块,广州就没有出海口,而广州要成为向国际化大都市,它需要有一个出海口,也需要有海口这个优势。”上述官员说。
“大哥”意识
在构筑亚运舞台的精心布局中,亚运会不单是广州一个城市的事情,以广州为主,还适当辐射周边城市佛山、东莞和汕尾3个城市。
11月3日,国内首条全地下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广佛线开始运行,连通广州、佛山两座城市,从广州的公园前站到佛山祖庙站只需半个小时左右。
“这将彻底实现两地同城化,广州人到佛山吃饭比到同城的异地还要快些。”陈维坚很兴奋。
在佛山三水区的城乡结合处,大型名品折扣广场奥特莱斯项目已经启动,目标消费群体锁定的即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三水区区委书记卢立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三水的发展一定要盯住广州大人群,整个交通的改善,将使三水快速地与发展区域的核心地带相联系。
事实上,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9市及港澳的泛珠三角区域已经表现出整体城市群的初步特征。但广州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一直有些尴尬,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出台。该规划纲要指出,广州要建成珠三角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就此明确。
在珠江三角洲规划刚出台不久,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明确指出:“广州一定要有‘大哥’意识,这不是在‘抬举’广州,而是对广州的要求。”
“但广州做‘老大’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你要带动周边的兄弟姐妹一起发展,不然,人家就不愿承认你是‘老大’,广州现在这个问题上就比较尴尬。政治地位有了,但小兄弟不服你,这个就比较麻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力说。
如今看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在慢慢凸显出来。“首先是广佛同城,广佛地铁已经开通,很多人都是白天在广州上班,晚上回佛山休息。随着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州人在周边地去买房子,带动了周边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广州的商业也由于周边地区消费者的捧场而繁荣,更重要的是,广州机场的扩建,火车南站的竣工,以及南沙港的快速做大,包括现代物流在内的现代服务产业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丁力说。
然而,广州毕竟不是直辖市,缺乏资源配置的权力,怎么当好国家中心城市,这是个问题。
广州市市委书记张广宁认为:当前,广州最具特色、最有可能打造出来的应该是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因为广州有悠久的商贸业历史和文化积淀,同时商贸业是广州的重要产业。
在1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是国际化的商贸都市。在1850年的世界城市经济十强排名中,广州列第四位,直到1875年,广州尚在世界第七的位置上。
“现在广州的知名度还不够高,为什么英国在广州的投资这么少呢?大部分英国人还不知道广州是什么地方。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曾经有一位英国政府创意产业的顾问这样解释英国在广州投资少的原因。
广州需要复兴。
目前,包括餐饮、商贸、娱乐和房地产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广州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8%,“广州的目标很明确,未来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例要占到85%。”张广宁表示。
亚组委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后亚运时代”,广州将把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广州不像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那么明确。虽然广州历史上一直是商贸中心,但档次又不高,因此尽管发展速度很快,还是被打了折扣。其实广州的经济总量特别是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扩张还是很厉害的,甚至不亚于北京和上海,但是,人们还是更愿意关注北京和上海甚至深圳。”丁力认为,“后亚运时代”和“后重化工时代”这两个困扰广州的问题对广州在亚运会后或将是“十二五”的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经过这十年的反思、储备和蜕变,亚运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关节点,梁凤莲认为,广州已经迎来了最理性和最冷静的时期。
“如果说奥运是把与世界文化对话的机会给了全中国,那么亚运就是把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给了广州。”
至少,对于这个野心勃勃地怀揣“国际大都市”梦想的城市,这是一个提高知名度、重塑形象的空前机会。
(本刊记者侯隽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