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已基本确定,然而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方面还欠缺,有些政策制度仍应调整完善。有些政策法规随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进行调整修改,有些仍在探索中,还有些虽受到重视并予以制定,但实践贯彻上还有很大的距离,执行力差。
农民和微小企业贷款难仍未有效缓解。我国农民和微小企业贷款难是多数人的共识,但确切的数字,人们的判断差异较大。据银监会的统计,2007年来,我国有农户约2.3亿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户,其中获得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78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2%。这两年来这一比例似乎变化不大。据调查,全国只有27%的农户能获得正规渠道贷款,在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有40%以上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至2010年3月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为95900亿元,约占所有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3%,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22201亿元,在全部涉农贷款比重不到20%,约占所有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5.1%。这个数字几乎20年没有变化。
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和人员质量偏差,风险偏高。我国目前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近13万个,比2004年减少了约9400个。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金融服务力度不足,近年来县域金融覆盖水平虽有提高,而且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也在设法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问题,但截至2009年,仍有2792个乡镇没有金融网点,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其中云、贵、川占了45%。只有一个网点的约8000多个乡镇,总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度均不足,但不排除低水平和恶性竞争现象。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和人员质量偏差,风险偏高。
农村贷款投放不足,“三农”金融服务较弱,农村资金外流仍然严重。据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全国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1.2万亿元。银监会的统计表明,2008年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3.6%,而城市地区存贷比为65.2%。2009年农信社系统存贷比为68%,农行县域网点存贷比为39.33%,较全行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邮储行和其他商行则更明显。从金融资金流出渠道看,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所造成的流出。一般说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农户和微小企业经济主体缺乏抵押担保品,一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借贷双方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借贷者“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现象并存,促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
扶贫贷款等政策性金融有所改进,但改革仍需深化,效果仍有待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带有明显的“扶强”特性,对中低收入农户,对欠发达地区支持不足。金融机构“贷大不贷小”、“贷富不贷贫”、“进城不下乡”倾向明显,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和中低收入及贫困农户的金融服务存在诸多障碍和困难。近年来,中央政府在支持扶贫贷款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缓解了重点扶贫开发县中低收入和贫困农户的贷款难和资金渗漏、效率低下的问题,最突出的事例之一是从2006年至今已在近万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项目。中央财政为每个村投入15万元,由农户自愿组成互助组织,开展资金互助。不过从近期较大规模对该项目的调研情况看,项目较普遍地存在内外部管理不力、财务不健全、农户受益不均、可持续发展前途堪忧的问题。此外,公益性扶贫小额信贷组织仍未得到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它们面临无适宜的合法身份,无制度性的融资渠道,无机构人员能力建设支持的“三无”发展瓶颈的制约。
其他问题还包括: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农业保险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监管体系不适应金融需求和机构多层次的要求等等。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原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