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成都市明确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追本溯源,田园城市这一概念源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书中,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设想,这一概念对其后世界许多国家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尽快将成都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田园城市,日前成都市决定投资290余亿元,实施六大类项目,在全市形成城乡一体的健康绿道体系。健康绿道体系建设的提出,从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来看,应该说是对过去城市发展观念的“纠偏”。只有当天蓝、地绿、水清变为现实时,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六大项目构建蓉城“绿动脉”
旧年将去、新年即来,站在空前历史机遇之上的成都,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近日,成都又正式提出了健康绿道体系建设计划。构建健康绿道体系,不仅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项关系群众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破解了城市居民解决生活温饱后面临的生态温饱问题。
绿道建设源自发达国家,简单地说,它是一种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绿道体系是城乡生态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合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既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又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同时通过适当的旅游活动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经过多方研究、论证后,成都健康绿道体系建设规划也渐渐浮出了水面。它将通过六大支撑项目来构建成都的“绿动脉”。具体来说,这六大项目包括:
●“两环一线”绿道建设项目:指绕城高速、三环路和成都-温江-都江堰快速通道两侧,共约280公里的健康绿道建设。
●“三山一陵”项目:指凤凰山片区、天回山片区、虎头山(磨盘山)片区和十陵风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其中凤凰山片区计划于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天回山片区和虎头山(磨盘山)片区计划2012年开工建设。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项目:包括人民公园、新华公园、塔子山公园、永陵公园、南郊公园5个公园的开敞改造、16个市政公园建设、84个街头绿地及小游园建设。
●“两湖四河”项目:指北湖、犀湖建设和府南河南出口、江安河、东风渠、清水河的整治及周边环境改造。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保护建设项目:包含水井坊片区、大慈寺片区、浣花山庄片区、祠堂街节点(人民公园对面)的改造和基督教恩光堂等16个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维修及周边环境改造。
●外环路生态带和田园风光建设项目:以外环路两侧为主,结合84平方公里的外环路生态带建设,充分利用“山、水、田、林”等生态本底资源,在保护现有农田的基础上,进行都市农林业、观光果园、林盘等生态建设。
坚持五大原则不动摇
根据规划,成都将以健康绿道体系建设为纽带,通过构建串联自然、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绿色线型开敞空间,使都市公园绿道、滨水游憩绿道、郊野休闲绿道、自然生态绿道、风景名胜绿道等多种绿道空间形式交织形成绿道网络,触及城乡每个角落,将中心城区与自然山水林地连接成城乡共融的绿色纽带,并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名园、自然博物馆、名木古树、农业观光和风景游憩林地贯通融合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系。
在具体打造手法上,外环路健康绿道系统将采取因地制宜、富民优先、以人为本、重点突出、统筹城乡五大原则。
在因地制宜方面,绿道的路线布局主要以原有的旅游主干道、江河为依托,根据地形现状并结合已形成的村道、机耕路、堤围和果园便道,运用主线路“环环相扣”,辅以连通的次线路布局模式,形成沿路、沿水、沿村落委婉穿行的休闲空间。在规划建设中将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拆、大建;基本不占农田,减少树木砍伐,避免大面积土方填挖等,尽量使自行车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与健身、休闲、观光的功能相一致,体现浓厚的地域特色。
为体现富民优先原则,外环路绿道将采用“以藤结瓜”的方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村庄为“瓜”,把沿线村庄建设成为旅游节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在采用“以藤结瓜”方式的同时还应注重突出重点,“造瓜连藤”,设计适当的路线,将大型开敞活动空间、田园林盘特色空间与绿道结合,形成示范点。
以人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将以方便市民和游客,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让人们充分亲近大自然,规划设计的各条线路、节点等应形式多样,景观风貌各异,并配备完善的各类服务设施,包括规范清晰的标识系统、保障及时的应急安全救助系统、方便快捷的公交转换及停车系统等。
为体现统筹城乡的原则,将以路边、山边、水边“三边整治”为重点,充分利用荒坡地、旧厂房、旧民居等建设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在绿道建设同时改变城乡面貌。
城在园中长 人在画中游
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成都健康绿道体系即将在成都延展出满城绿枝,不仅很多地方的绿道实现了一段一景,而且几乎每个绿道都有自己的独特主题。
在两环两线、三山一陵、两湖四河等六大类、140个项目的带动下,成都通过充分梳理城乡开敞空间,确定绿道网络重要节点,合理规划绿道网络体系,构建互通共享的城乡绿色脉络,形成具备开放性、流动性、廊道性、扩散性、循环性等特征的网络结构,使‘山、水、田、林、城’逐步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一线多区、一区多景的景观格局。“城在园中长,人在画中游”也由此离成都市民渐行渐近。
在新都毗河绿道上,市民不仅能够观赏到稀有的河岸风景,还能一路蜿蜒而上,将乡村风光、商务园区、公园园景、现代农业等各种风情尽揽眼底。
除了毗河绿道能够形成“一段一景”的特别景致外,其它绿道都有自己的主题,并有着非常鲜明的“一道一景”特色。如“198”区域绿道系统,它依托绿道这一载体,串联亚洲最大的保利郁金香公园;依托世界影响力的“大熊猫”品牌,以文化主题体验和休闲度假等深度旅游项目为支撑的大熊猫国际生态度假区;结合三河历史文化,府河的水文化打造的三河历史文化走廊;以音乐制作推广为一体的西部音乐原创基地;以生态培育观光于一体的缤纷彩叶苗木、保利农庄等,形成以音乐文化、熊猫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
而在中心城区与二、三圈层连接的主通道、主水系两侧则规划建设了5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以建构“林路相依、林水相连、依路植林、以林涵水”的生态体系,形成中心城区的输“氧”干线,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连接中心城区与新城、外埠的绿廊水道,最终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优美环境。
尤为难得是,在成都绿色“动脉”上,很多地方都配套有免费的自行车租借点,供广大旅客骑行,以便让游客和城乡居民感受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