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2008年,北京,这座充满历史古典韵味和现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无疑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最终得以实现;在刚刚结束的第七次亚欧首脑会议上,43国元首再聚北京。这也让古都北京再一次成为全球的焦点。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今日的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金融街早已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商务中心区更是北京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等建筑也成了新北京的现代符号。
上海市 上海,这座极具活力与现代化特色的国际大都市,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借助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上海日前正在全力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之城,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在一江之隔的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 截至2006年底,上海的城市化率已达85.76%,高居全国地级以上一线城市榜首。2007年,上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1.16亿元,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4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5675.49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6223.8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2001年以来最高。
重庆市 山城-重庆,这座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特大型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中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经济综合实力在西部领先。 1997年升为中央直辖市后,重庆紧紧抓住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两大历史性机遇,依靠一圈两翼战略,以一小时经济圈为核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6月,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重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新特区”。根据中央对重庆未来发展的“314总部署”,重庆市力争在2020年左右成为中国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天津市 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不仅是北方的经济中心,海运与工业中心,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在滨海新区的强力推动下,这座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新世纪再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天津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中国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不仅毗邻首都,还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是中国北方对内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轴心,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 近年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天津工业走出了一条嫁接、改造、调整的创新之路,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化工等骨干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已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太原市
太原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 截至2006年底,太原的城市化率为71.96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3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595.92亿元,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36377元,增长15.9%,按2007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782美元。
武汉市 江城—武汉,这座华中地区的最大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武汉“1+8”城市圈的形成,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强力拉动,让这座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重焕了生机与活力。 20世纪90年代,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的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其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总部、东风本田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车都”。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汉·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 截至2006年底,武汉的城市化率已达99.83%。2007年,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15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440.00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572.35亿元,增长14.2%。
长沙市 以湘绣闻名中外的长沙,是一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楚汉名城”。作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城市,长沙正在加速创建“一小时经济圈”,同时长沙也加入了武汉经济协作区,与各个中部城市进行经济合作。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必将成为长株潭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国本土动漫在长沙发展很快,这也让长沙市政府决定把长沙打造成中国的动漫之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批准建立的九家动画产业基地中,长沙独占两家。长沙也拥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四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另三地为北京,上海和成都),并且此基地是唯一以卡通动画为特色的国家基地。 截至2006年底,长沙的城市化率已达35.76%。2007年,长沙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增速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GDP总量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8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4.83亿元,增长17.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71.56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6.62亿元,增长16.5%。
沈阳市 沈阳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地处东北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第四大城市,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沈阳也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沈阳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国家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沈阳市确定了到2010年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沈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截至2006年底,沈阳的城市化率已达64.62 %。2007年沈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51.9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1455.5亿元,增长14.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499元,增长16.7%。
南京市 “十朝古都”—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南京的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南京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拥有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同时南京也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被国家9个部委列为中国投资硬环境 “四十优”城市之一。 截至2006年底,南京市的城市化率已达77.63%。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605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1584亿元,增长16.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852元,比上年增长11.5%。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4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5.0%。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42.3%。
昆明市 春城—昆明,是中国著名的国际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年接待旅客达1700万人次。目前,昆明已成为了以世博会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昆明已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突出,“斗南花卉”、“呈贡蔬菜”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商贸、旅游、信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昆明,乃至云南全省繁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