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没有“外来人口”就没有繁荣
时间:2015-04-21 22:49:2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顾则徐 

    财新网报道,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李铁4月18日在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说:“大多数城市管理者有一个特别大的认识误区,他们一直认为,外来人口是城市的垃圾,要排除出去。其实,他们忘记了,这是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新鲜血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观点。不过,我认为李铁仍然没有把话说透。

    如果要把话说透,首先就要确认“外来人口”是一个极其错误、开历史倒车的概念。所谓“外来人口”,在人口总量中国际移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度,不过指的就是国内人口,是把地区间的流动、迁徙人口视作了“外来人口”。在理应是自由迁徙的现代社会,在一国之内使用“外来人口”这样一个宏观评价概念,其内在的精神是蒙昧主义的。

    尽管中国有2000多年大一统意识,但也始终与大一统孪生着强烈的地方主义意识。在1949年以前,地方主义是跟乡土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处。1949年以后,地方主义受到强烈冲击甚至可以说扫荡,但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户口制度的建立,人的身份的地方化又前所未有地被强化,整个国家在极其深刻地前所未有地发生板块化。所谓“外来人口”,正是由这种板块化运动所引发出的一种观念。

    当中国还处于古典的地方主义文化中时,一方面家乡观念牢固地限制了人口迁徙,另一方面人口迁徙又是自由的。在人口自由迁徙当中,在黄河、长江流域有“外来户”观念,但这种观念只存在于村落、乡镇这样的社会底层当中,一般而言到了县、府层面的“宏观”水平就没有了“外来户”观念。在东北等北方边疆,汉族的所谓“外来户”指的仅仅是后来者。宏观层次有一个从华东至西南的中国南部地区的“客家”概念,是指南迁汉族人口中的一个大支。即使有一个这样的宏观概念,也是多么清晰地以“客”相称,当中不仅毫无歧视,而且更是突出了对这部分人口的特别尊重。“客家人”比之今天所谓的“外来人口”,当代中国文化应该充满羞愧。

    人类总爱家乡,这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也是实在的利益,因为对家乡的熟悉意味着生存的经验和适合性。迁徙无非三种原因,一是工作、婚姻等的需要,二是对比家乡更有利于生存的目标追求,三是灾变的不得已。因此,人口的迁徙未必一定会令被迁徙地获得发展,但是,考察人类历史,可以认为:凡是发展了的地区,一定是人口迁徙进入的结果。有西亚人口的迁入,才有了古希腊的辉煌。有欧洲大陆人口的迁入,才有了英伦三岛的崛起。有旧大陆人口的迁入,才有了美洲大陆的新文明。有了潮水般的闯关东,才有了清朝晚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富饶。如果仔细分析,可以举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可以适合于一切繁荣或曾经繁荣过的地区。总之,没有人口迁入,一定不会有发展,尤其对于后发展来说更是一种常规。

    李铁先生举例说,上海的老闸北、老普陀过去就是苏北人聚集的地方,曾经脏乱差,但是,现在已经成为整个上海市民主体的一部分。这个例子举得不完整。实际上,上海从城市而言原本只有老城厢地区,鸦片战争后开埠,所谓的外滩,所谓的南京路,所谓的淮海路,等等被认为远东最高贵的地区,也都是由迁徙来的人口创造和建设的。即使所谓的闸北、普陀、杨浦、卢湾等等,在上海开埠后的那个时代所谓的“脏乱差”也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些地区正是上海工业的集中地,而工业恰恰是比金融、商业更重要的上海现代化的基础所在。在这些地区所谓的“脏乱差”表象下,是上海扎实了的庞大的现代化身躯,是充满了现代性的。

    上海发展速度最快是什么时候?一是从开埠后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而这两个阶段正是人口流入最集中的时期。相对而言,眼前这个正在进行着的阶段发展速度不如前一阶段,因为前一阶段是以最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一切愿意流入的人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