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京“蓝天计划”再次泡汤怪谁?
时间:2015-01-21 16:57:06  来源:荆楚网   作者:胡建兵 
  承诺的二次供水问题实施进展缓慢;蓝天计划又再次泡汤……面对这些落空的指标计划,在19日的政协议政专题会上,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反思说,任何承诺或是口号都得从实际出发,不能关起门来定民生计划。有序发展要成为城市管理的新常态。(1月20日扬子晚报)

  面对南京的蓝天计划再次泡汤,南京市长缪瑞林的反思显然是来得晚了一点。对于这个计划,缪瑞林认为这是南京自我加压提出来的。他认为,南京有那么多的石化企业、钢铁企业,200多万辆的机动车,这些实际情况摆在那里,这“蓝天计划”一个个破灭并不奇怪。这话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不是“蓝天计划”破灭的理由。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南京提出这个计划不可能是小孩子玩“过家家”,肯定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是在前几年落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经过市委、市政府讨论,人代会通过的,绝对不可能不着边际凭空杜撰出来。因此,说因客观原因导致计划破灭,有一种推责之感。

  南京要实现“蓝天计划”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自我加压没有什么错,不花大力气就能实现的计划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蓝天计划”之所以泡汤,最关键的是南京市政府有没有真正采取措施去落实这个计划。南京有这么多石化、钢铁等企业这个不假。问题是有没有去让这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或者在其他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排放。如果死抱住这些客观理由,而不去做减排的工作,那么“蓝天计划”永远也不会实现。

  实际上,南京在减排方面还是有空间的,也是有办法的。关键是有关部门愿不愿意去做,想不想真心去做。南京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出现过三次“危机”,但都由于有关部门通过采取包括工地停工、工业企业停产等应急措施控制了污染源,解除了“危机”。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公布的空气保障数据显示,南京青奥会召开的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这些数据表明,南京市政府只要肯下功夫,把对污染企业的日常监管像青奥会期间那样管理,“蓝天计划”不仅能够实现,而且还会超额完成任务。

  青奥会期间、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期间为何一片蓝天,而这些重大活动一过,就放松了空气质量的监管了呢?由此看来,南京“蓝天计划”再次泡汤,不在于自我加压过了头,也不在于化工、钢铁企业多等客观原因,根子在于南京市有关部门没有真正把这一计划当一回事。抓一阵放一阵,从而使空气质量“好一阵差一阵”,这就是“蓝天计划”再次泡汤的真正原因。所以要想避免“蓝天计划”泡汤的尴尬和难堪,不能怨天忧人,而是要主动作为,主动加压,政府部门只有像青奥会、公祭日期间那样,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控,才能恢复民众对政府丧失的信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这样的政府才是一个真正为民着想、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才是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