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04 12:34:55
来源:荆楚网 作者:章正
12月31日是报国寺文化市场升级改造前营业的最后一天,市场再营业后,将撤除地摊。不少老主顾赶来“淘宝”,多家商户也坚守到最后。自此,报国寺文化市场内经营了17年的地摊生意将和老主顾们说再见。(千龙网1月1日)
爱好收藏的人就知道,北京琉璃厂的书画精,报国寺的杂项好。古籍旧书、钱币邮票、各类古玩,除了在一个个小屋里售卖之外,最吸引藏家的就是定期的专项交易会。说是交易会,其实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卖家,摆个地摊,也就一两平米大,各地藏家和各路商家云集而来。在这里淘宝,运气好的说不定能捡个“小漏”。
地摊文化到底有什么魅力?清代末年,北京的鬼市流行。所谓的鬼市,也就是到了白天就散得夜间集市。当时,不少玩纨绔子弟将家藏的古玩偷出卖钱。还有一些鸡鸣狗盗之人,趁着天黑将东西卖出。到了民国,这一传统就保留了下来,只要到了赶集的日子,周边的农民、商贩就带了古玩半夜就设摊,不少在市面的古玩商店难寻的宝物也能在鬼市中目睹。如今,上至清明,下至文革的藏品都能在这样的地摊中见到。其中,捡漏的励志故事,也激励着藏家的梦。
全国各地的类似的古玩地摊市场并不鲜见,由于时间的积累,都形成了固定的“地盘”和消费群体。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价格相对低廉。不少都是“二道贩子”、“三道贩子”,从收购到售卖,倒卖并不多。若是在店铺中,则经过了“N道贩子”,加上高额的房租,古玩的价格通常会翻几倍。于是,行业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形容店铺: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另外一方面,古玩市场的地摊文化,虽然流动性大,但藏品的数量多,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专业的藏家而言,行走在地摊之间,“任性”地搜索宝贝的感觉,远非在商店中可以体验。
事实上,一些地方为了市场形象和经济利益,着急地将地摊升格为市场,效果实在不佳。比如,离平遥古城的不远处的千年古镇张兰就以古玩集市闻名,人气最旺的时候,就是每年两次地摊交易会的时候。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几天当地店铺的商家也会兵分多路,加入到摆地摊的大军中。与热闹的地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新建的古玩城却显得人气不足。
有人就会反驳说,地摊充斥着赝品有什么好的。本质上看,收藏市场与房地长市场一样,也充斥着泡沫。看似高雅的收藏背后,不少人也会随波逐流,常常被市场流行文化左右,真正以兴趣为导向的收藏文化,远没有发育成熟。正如,现在的大超市和饭店多了,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喜欢逛地摊,喝着扎啤吃烤串。与其说是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不如说是地摊文化的魅力更有亲和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古玩市场的地摊与店铺,并不是处于同质化的竞争,而是互补关系。
当然,报国寺升级改造,绝不是古玩地摊文化的终结,这一点藏家无需悲观。但从长远来看,地摊文化的日渐式微。古玩市场的规律表明,但凡不允许摆地摊的古玩市场,基本上冷冷清清。每周的地摊市场,表面上看起来乱哄哄,实则是拉动古玩市场人气的最好选择。如此,各地的古玩市场,且慢!还是先别忙着转型,留住老主顾才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不妨做好服务,才能添人气,也是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