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的介绍中,经济导报记者得知,附近村民在当地政府组织的“三村合并”工程后多数都搬进了这里的新楼,一期共安置289户。
导报记者眼前的洛城浮桥社区正是寿光当地三村实施的合村并点工程,是三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旧村改造工程。实施合并后,该村共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36亩,全部节余土地指标奖励都用于新村建设。由于当地政府补贴及时到位,村民也欣然接受搬迁。导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村民住新房的支出为每户17万元左右(同期自家旧房改造的市场价约为15万元),政府各项补贴就占一半,为8.5万元。
洛城街道办主任田太卿介绍,当地村民在这次合并工程中就是“小证”换“大证”入住新房(即出让自家宅基地换取新建住房房产证)。“住房面积几乎不变,住房条件升级换代,花钱不多,土地面积还有增加,这简直就是魔方。”田太卿给导报记者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后,分配到农民的土地每户能增加7分,种的还是萝卜,就按萝卜每亩4万元的收成计算,每年每户能多增加2.8万元收入。”
盘活存量土地
但他强调,其前提是现有土地政策能否落实,能否吸引农民注意力,社区是否有灵活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3年来,事实充分证明,这种尝试在农村有广泛的基础。自2006年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以来,潍坊市共计35个挂钩项目区获批,挂钩周转指标2.3068万亩,涉及12个县市的302个村,复垦耕地5894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4986亩。
按照每年盘活1万多亩计算,潍坊市从2009年至2013年争取腾出土地5万多亩。
对于这种形式的社区,农民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采访中导报记者还了解到,不少社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脱颖而出,颇受老百姓欢迎而成为“明星村”。例如高密市姜庄镇山丰新村项目,安置房采取庭院式设计,房前有镂空花墙,房后有精致小院,植以树冠宽大的树木,又可存放生产农具。还将“热炕头”砌筑到了卧室,照顾了村民的起居习惯。
解决土地供需矛盾
目前山东每年需新增建设用地30万亩以上,其中占用耕地20万亩左右,因此,单纯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来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而现有农村建设用地2304万亩,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1815万亩,占农村建设用地的79%。全省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238平方米,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
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成为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突破点,通过集中布局,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推动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最终推进城乡一体化。
导报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未来10年还将至少向农村投入土地整治资金300亿元,综合整治土地1000万亩,挖潜存量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农村2000亿元。
警惕地方“冲动”
在这一波声势浩大的试验中,也有专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冲动下容易操之过急。
秦庆武进一步解释,土地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但现有《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只能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对土地产权的规定相对模糊。一方面所有权缺位,另一方面土地产出效益不大,平均每年每亩180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使得农民对土地不够珍惜。所以,只要有变现、走资本化的选择,农民还是愿意出让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民暂时忽略了对自己权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