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环保部正在研究国家环保“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
“我们正在紧密锣鼓地开展国家环保‘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实现途径、保障措施、政策体系等各项研究,目前已经初步提出《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初稿)》。”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同时,环保部已经初步完成《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在科学评估“十二五”规划进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提出具体建议。在部门会签完成之后将会同对“十三五”环保规划的考虑一并报送国务院。
“十三五”环保面临的三大机遇和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有哪些大的发现?
赵华林:《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表明,“十二五”规划实施三年来,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但我国污染物排放还处于较高水平,环境绩效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环境质量不尽如人意,污染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入研究。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物随时间累积,在空间集聚,加重了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并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环境风险日益突出,环境应急响应与处理处置能力不足。国际形势变化,需要及时研究、积极应对。
《21世纪》:您如何研判“十三五”我们面临的环保形势?
赵华林:“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面临重大转型,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体现在:第一,经济增速换档,环境压力进入调整期。第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污染物新增量涨幅进入收窄期。第三,能源日益清洁化,排放强度进入回落期。
挑战体现在:第一,污染治理迟疑不决、患得患失。第二,布局性污染点状转移、面上扩张。第三,产能化解尴尬无奈、进退两难。
“十三五”初定的目标和指标
《21世纪》:“十三五”环保规划初步确定了怎样的编制原则、目标和指标?
赵华林:我们初步确定编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绿色发展、标本兼治,坚持依法治国、法治管理,坚持信息公开、社会共治,坚持深化改革、制度创新。
在规划目标上,我们初步提出,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生态管治、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环境资源审计、环境责任考核等法规制度取得重要突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就具体指标而言,我们提出,初步考虑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适应社会新期待,国家、区域、城市相结合,反映治污减排、风险防范、空间优化、制度建设进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约束、预期和引导性指标。一是建立环境质量和排放总量双约束指标体系。二是构建支撑四化同步的全要素协同性指标体系。三是体现分区分类管理。四是突出可达可控性。五是提高指标的预见性。六是要贴近群众感受。
具体到水环境质量方面: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城市内无黑臭水体,现状水质优于III类水体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略有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减少60%、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下降30%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平均浓度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82%,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100%,完成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200个,区域土壤综合治理示范区6个。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面积下降,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改善。环境风险防控方面: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显著下降,环境和人群健康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完善。核与辐射环境方面:核设施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核安全得到保障。
四项具体工作、五大制度建设和八大环保工程
《21世纪》:为了实现上述初定目标,我们考虑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赵华林:我们考虑主要从四个大方面开展工作。第一,质量改善。包括三个方面:建立健全全面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刚性约束;推进水、大气和土壤三大重点领域环境质量改善工作,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总体改善全国环境质量;全面启动实施环境质量达标改善行动,持续精准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第二,治污减排。包括三个方面:优化总量控制实施;实行全过程治污减排;加大行业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第三,生态保护。包括四个方面:建立完善生态管治制度,实施分级分区管控;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系统管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推进生态系统统一监测和系统管理;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保护。
第四,风险管控。包括七个方面:从布局和结构入手,改善环境安全总体态势;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实现健康发展与环境安全;加强企事业单位环境监管,强化企事业环境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事后追责;建立环境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确保万无一失;要关注环境健康领域,加强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
《21世纪》:在未来的“十三五”环保规划中,初步考虑将开展哪些大的制度建设?
赵华林:初步考虑,主要是开展五方面的制度建设。首先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立法工作;加强环境司法建设;切实加强执法监督。
其次是划清权力责任边界。包括三个方面:以三个清单划清边界;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事权;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制。
再者,改革环境治理体系。包括五个方面:强化环境统一监管;发挥环境保护部门综合监督;参与综合决策;评价考核与问责;落实主体责任。
同时,加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包括五个方面: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逐步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
此外,还要完善社会共治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加强对政府、企业的监督;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21世纪》:“在未来的”十三五“环保规划中,初步考虑提出哪些环保工程?
赵华林:初步考虑,我们拟提出八个重大工程:环境质量改善和提标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程、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工程、农村环境清洁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社会行动体系建设工程。
预计7大政策创新
《21世纪》:预计“十三五”环保规划将会有哪些大的政策创新?
赵华林:一是工作思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目标导向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工作重点从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协同转变,管理途径从主要依靠环境容量向依靠环境流量、环境容量的动静协调、统筹支撑转变。
二是全面质量管理。以城市和控制单元质量目标清单式管理为主要抓手,按照标准、总量、环评和执法的工作链条推进质量改善工作,以标准牵引、执法倒逼,做到“应治必治”,强化环境质量监测、评估、监督和考核,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确保环境优良地区环境质量不退化、不降级,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城市、控制单元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见到实效、取信于民。
三是总量控制。建议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作为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积极探讨污染减排与其他管理制度的有机衔接,加强污染物排放浓度、总量、速率的三方面协同管理,促进治污减排全过程管理,将区域质量改善要求落实到企事业单位,以综合性排污许可为载体,实现对所有污染源(尤其是工业源)、所有排污过程的有效管控。
四是全面有效的环保治理体系。加快修订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体系。严控新建源、严管现役源、严查风险源,在加强环境增量管理的同时,着力加强环境存量治理,促使重点行业和区域拿出生态修复时间表。建立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设立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以群众满意度作为环保工作成绩标尺。
五是基本生态管治。建立国土空间生态管治制度,通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等,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支撑。
六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盲目决策损害环境终身责任追究制和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许可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当前考核效率不高问题,发挥行政管理优势,建立环境审计制度,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纠偏机制,突破当前环境管理困局。以环境审计制度为基础,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行政审计和离任审计。
七是环保投融资机制。积极发展生态金融,把生态成效作为理财期权,研究风险规避办法,探索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治污减排。有序开放可由市场提供服务的环境管理领域,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