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江苏省建设厅建言南通轨道交通
时间:2010-08-30 14:11:43 

6d2703c9fccd0282ccf6efc8d2582477.jpg

随着国内首个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正式开工,中国远洋(601919)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远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布局也已基本完毕。

中远船务成立于2001年,以修船为主营业务。但直到2007年,中远集团才为中远船务确定了“修造并举”的战略,开始布局海工装备制造领域。

与修船业务相比,海工装备制造尤其是海洋平台的建造技术门槛更高,但同时投资回报率也更高。这正是中远集团进军海工业务的真正原因。

高端路线

在中远集团的业务版图中,海工业务其实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业务板块,甚至在其网站上的“经营领域”一栏中都找不到“海工”这样的字样。但海工业务却是整个中远集团最具成长性,并最具有技术含量的业务。

8月22日下午,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大连开拓者”号的开工仪式上告诉记者,承接深海钻井船,意味着中远集团的业务开始走向高端,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大连开拓者”号的船东是德国航运及交通信贷银行(DVBBank),合同总价为5.6亿美元。这艘钻井船的技术含量超过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已有的超深水钻井船。

此前,全球的深海钻井船订单都在韩国企业手中。中远船务承接的订单意味着打破了韩国企业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

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可分为三类阵营。处于第一阵营的公司主要是欧美公司,它们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它们在总装建造领域快速发展,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的海洋工程产业还处于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阵营。

从2007年开始,中远船务开始进军海工业务。为了解决技术瓶颈,中远船务总经理王兴如数次赶赴新加坡,高薪请来了数十位海归专家。

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倪涛告诉记者,目前中远船务已形成了1000余人的自主研发团队,逐渐形成了以南通、大连中远船务为主,舟山、广东中远船务为辅,配套企业参与局部工程的海工建造格局。

2008年下半年至今,中远船务累计开工海工建造产品11个,海工改装产品5个,累计交付建造产品4个,改装产品6个。中远船务的计划是将海工业务发展成中远集团另一个盈利能力很强的业务板块。“未来中远船务将在大连重点布局高端海工设备业务,特别是浮式生产储油平台设备。”王兴如说。

毛利诱惑

在进入海工业务以前,中远船务以修船为主业。在经过一系列低成本扩张之后,中远船务专业修船规模跃居国内第一。但王兴如认为,修船市场处在产业的低端,由于技术含量低,门槛低,随时会被对手插足。

事实上,除了看中海工业务领域的技术含量更高外,中远船务更看中的是海工业务毛利贡献。“海工业务动辄数亿美金,这是修船业务不可比拟的,而且海工业务的毛利相对来说也高。”中远船务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从2007年开始,中远船务一边继续修船业务,一边承接海洋平台订单。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助理仇明告诉记者,一般建造一艘平台的毛利应该在5%~10%。而造船业务的行业平均利率不高于5%。“如果是总包,设备由船东购买,毛利会更高点。”仇明说。

去年年底,中远船务成功交付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希望一号”(SEVAN650)。据仇明介绍,这个项目的毛利高达20%以上。粗略估计,仅此一项目,毛利就达到1亿元。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签了17个海工产品订单,总金额为22亿美元。其中中远船务签了3个,涉及金额超过12亿美元,并且真正交付产品的目前国内只有中远船务一家。

2001年,中远船务成立初始销售收入仅为10亿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远船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5亿元。

不利因素

尽管国外订单不断,但中远船务仍没有接到来自国内海洋平台的订单。中远船务海工总部总经理徐良珩解释说,这是因为国内企业对中远船务的技术实力了解不够。徐是中远船务从新加坡高薪聘来的海工专家之一,他认为“通过不断获得海外订单提升知名度,国内订单也会随之而来”。

对中远船务来说,除了国内订单几乎空白,一些行业性的问题也困扰着中远船务。在海工关键设备方面,国内企业根本没有话语权。

“钻井平台国内配套(设备生产能力)非常低下,设备60%~70%的价格控制在别人手中。”中远船务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徐秀龙说。倪涛也坦言,中远船务的南通项目在国内配套采购不足10%。

通常一个海洋平台项目可以分为设备和建造两部分。前者由于关键设备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不具备话语权,因此利润很低。而且海工项目属于定做项目,不能够批量生产。“海工项目的成本构成是透明的,只有把主要设备选定好,价格达成初步意向后,才能正式签合同。”徐秀龙说。

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在海工领域内消除。国外的一些客户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融资能力受到影响。

不过,在王兴如看来,海工存在的更大的问题是行业未来可能面临过剩。由于船舶制造业产能已经过剩,国家的政策是三年之内不会批新的或扩建的船舶项目,并且鼓励船舶企业向海工调整。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船舶企业纷纷调整业务向海工业务方向发展。“现在中国的海工业务能力不强,能够拿到的订单不多,但如果大部分船厂过渡到或转型做海工,那我相信未来会造成海工过剩。”王兴如说。

一位海工专家对记者说,国家不应该鼓励所有的船厂都转到海工,实力不强的企业一转到海工,为了获得订单,可能会用牺牲价格的方式来拿到,就会造成恶性竞争。

“海工现在不过剩,如果大家都盲目地转到这个行业里来就会过剩。”该专家如是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