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最早发展民族工业带动城市发展而被称作“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南通市,改革开放后,又在江苏最早确立了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20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总量曾位列江苏省首位。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大兴实业救国时,就提出了城、镇、村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点:“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种蔬有圃,商有市,行有涂梁……”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良”。但时代局限,宏愿难遂。
2007年的夏秋之交,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所见所闻,不仅为其城市文明建设的和谐气氛所感染,更为其大气磅礴的城乡统筹发展之势而感到振奋,前人的遗愿如今正变为现实,并以更加宏阔的气势,呈现出更多的壮和美来。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激活统筹内在动力
2003年6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通视察工作时,看到当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状况,当下提出要求:南通要把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全省最发达的民营经济。
融资难、征地难、引才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早在2004年,南通就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信用授信系统,积极创新金融业务;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依法解决好征地矛盾;通过政策激励、专项资助等办法,帮助民营企业吸引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切实解决了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三大难”。
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说,南通城乡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和全省,高低收入之比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与南通历来注重打破传统城乡经济、产业分工格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分不开的。南通农民有着经商务工的传统,这为统筹城乡经济产业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7年7月17日下午。启东市德胜镇李彬村。记者一路步行,轰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村道两边厂房林立。村党总支书记王元南介绍说,全村共有180多家工业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0元,今年可望突破16000元。
“我们现在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坦呢!”54组村民严淼平笑呵呵地说。他家从1987年开始生产小螺丝,现在年产值800万元左右,和村里许多农民一样,每年闲暇的时候,他都要带着家人到外面观光旅游几次。79岁的沈亚琴是严淼平家年龄最大的工人,她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每天搞几个小时的小包装,就当锻炼身体,还可以赚20块钱的工资,真是越老日子越好过!”
发展民营经济拓展了农民创业和就业空间,成为南通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据统计,2006年,南通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06元,其中一产收入不到20%,工资性收入达57%,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
“目前,全国的县域工业企业几乎全部为民营企业,它们是工业反哺农业不可或缺的力量。”南通市市长丁大卫说。目前南通个体工商户总量列全省第一,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45%,在全部税收总额中占半壁江山。通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连续3年在南通市名列榜首,平均每天诞生18家私营企业和105户个体工商户,农村工业化进程日新月异。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元社会的形成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记者在南通采访时观察到,凡是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其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相对活跃。海安县曲塘镇刘圩村拥有民营企业146家,今年全村总产值预计将达20个亿。村里超市、酒店、医院、银行、品牌专卖店等应有尽有,半小时一班的公交车直达县城。曲塘镇党委书记罗正锡说,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下,到“十一五”期末,全镇城镇化率将达50%以上。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增强统筹行政引力
南通现有自然村落6万多个,农民住宅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逐水而居”、“沿路而建”成为建筑的总体风格。
“农民‘一字式’、‘非字式’的居住习惯如不改变,就难以整体接受城市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辐射。农民居住要集中,但不应全靠行政推动,要创新模式,让集中本身充满吸引力。”南通市委副书记黄利金说。
据介绍,南通市在江苏省率先通过了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不急于求成、不大拆大建、不呆板雷同、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四不”要求,全市已将141个乡镇原有的3.8万个散乱农民居住点规划成2500个,根据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平均每个行政村布设1.3个集居点,并将全部配套相应的公共和基础设施。
拆迁、补偿、选址等问题是许多地区在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但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思路,南通却将阻力化成了动力,让农民主动集中、乐于集中。
7月 21日傍晚时分,记者和如皋市磨头镇邓高社区 84岁高龄的程广英老人聊起了家常。她说,以往盖房子,一家老小至少要忙上半年,还不如现在的房子来得省钱和漂亮!当记者问及盖这栋楼房花了多少钱时,老人不假思索地说:“不是盖的是买的,拆迁补偿 21万元,买房子才花 17万多,赚大啦!”
如皋市副市长陈冬梅告诉记者,去年 6月,磨头镇通过招投标,邀请了具有正规资质的建筑公司和监理公司为 204国道改建拆迁的 129户农民建起了这个新小区。农民同意并预付少量资金后,政府允许开发商垫资建房并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将风格一致的现房卖给农民,但每户平均 2万元的路、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必须由建筑公司额外配套到位。目前全市已开工的 104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部采取了这种“招商建区”的办法,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农民集中居住区不能仅限于农村,向区位优势强、产业集聚度高的优势地段靠拢,更能够激发农民集中居住的热情,南通市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更多地遵循了这一原则。海安县园庄村 1670户农户已有 1000户实现了集中居住, 29组村民王子高说,搬进新小区后,家里 4口人到园区上班步行不到 10分钟,比城里人上班还方便,搬迁农民现在住的可是黄金地段啊!
“缩短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城区、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距离,既方便了农民进厂务工或经商,也避免了因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而导致‘空心村’的出现,一举实现了农民、企业和政府的‘三赢’。”南通市委副秘书长陈俊如是说。
统筹城乡社会进步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以城带乡,它是包括公共服务、卫生、社会救助等各个层面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和社会范畴。南通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推动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6年 7月至 11月,启东市 267个行政村村村建成农村公共服务中心。这犹如一股春风,迅速吹遍了南通的城乡大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各地纷纷拔地而起,覆盖全市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启东市北新镇双仙村一座建筑面积 350多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里,记者看到了一番热闹场景: 10多个农民在图书室里浏览各种书籍;两个农民正兴致勃勃地打着乒乓球;农资超市里,一群农民忙着买化肥、农药……村党总支书记徐建新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公共服务中心,村民小病就诊、购买农资和日用品、农产品交易、交水电费、电话费、信件邮寄等都不用出村了。
“兴建公共服务中心,全市坚持‘不调用村组集体积累、不动用一事一议资金、不新增村级负债”的‘三不’原则,通过市政府以奖代补和动员工商企业共同捐资出力完成。”启东市委副书记张建飞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服务平台。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对目前一些地区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垃圾箱、垃圾车、保洁员,这些听起来似乎只有城市才会有的环保专用工具和人员,如今在南通农村已司空见惯。按照“户集、组收、村运、镇中转、县处理”的要求,南通市已有近一半的行政村实现了垃圾袋装化和统一收集、处理。
“村里每天都有专门的保洁员收垃圾,环境好,就跟住在城里一样,谁也不好意思随便扔垃圾了!”记者在海门市三厂镇镇西村采访时,村民们纷纷说道。“给农民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陪同采访的南通市委农工办主任助理陈建辉说。据统计,近年来,南通各县、市用于垃圾处理、河道疏浚等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每年都在数千万元,最高超亿元。
没有农民的安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南通市把对农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作为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民心工程来抓。目前,一项包括真情助困进万家、爱心助学圆梦、助老爱老夕阳美、爱心助医送健康、爱心助残康复等内容的大型志愿公益活动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市累计捐赠轮椅车上万辆,捐赠盲杖 9000根,上半年还对 3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免费治疗或体检。通州市四安镇去年以来,为 60岁以上老人普遍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免费集中检查 4次,并上门进行健康指导。
发展理念的转变,促进了发展的各种关系的调整,带来了地区的发展升级。如今的南通市已呈现出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南北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新局面。南通发展速度从 2005年起跃居全省首位并保持至今,今年 GDP有望实现 2000亿元,财政收入 3年翻番,地税增幅居江苏沿江 8市之首;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利用外资进入全国 10强; GDP总量增幅和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连续 9个季度保持全省首位;污染指数持续下降,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授予的保护臭氧层示范市;城乡居民收入连续 3年同步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6年末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25∶1,在全省最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 3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两度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和江苏省首批社会治安安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