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建广场被拆,规划法一地鸡毛
时间:2014-11-24 15:25:43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叶祝颐 
  四年前为迎广州亚运会,耗资8亿打造西关最大的广场;四年后,因地铁8号线施工,广场又被拆了一半——今年9月,媒体质疑陈家祠广场被拆成了“短命建筑”,有市民直斥太浪费。11月20日,在由广州市选出的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到陈家祠广场集中视察时,荔湾区政府方面回应,“不仅没有造成浪费,还省了钱,加快了地铁建设。(11月21日《新快报》)

  耗资8亿元打造的陈家祠广场,仅仅建成四年就被拆除,好端端的建筑材料与广场景观变成一片瓦砾,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还美其名曰,没有造成浪费,岂不滑稽?

  放眼望去,不仅耗资8亿元打造的陈家祠广场拆除,其他地方的建筑也频频“英年早逝”,建筑短命俨然成了城市通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城市美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纷纷夭折。刚建好的广场说拆就拆,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环境威胁,也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很是让人痛心。

  分析建筑短命的成因,思考建筑长寿的对策十分重要。除了“楼脆脆”、“桥垮垮”这样的豆腐渣工程需要谴责以外,非质量原因的建筑短命现象凸显决策者的权力任性,更是戳到了城市规划短视病的痛处。

  《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城乡规划显然不能朝令夕改。既然此处要修建地铁,当初为何要耗资8亿建广场?但是,由于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领导变更频繁,有人认为前任领导制定的规划方案,不能显示政绩。好大喜功,按自己的意图随意更改城市规划者不在少数。城市规划俨然陷入了“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过家家”怪圈。不少建筑远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人为拆除。既浪费社会资源、劳民伤财,也打乱了城市总体规划部署,导致城市规划缺乏连续性、前瞻性;滋生了不少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与烂尾工程。

  投资2.5亿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建成18年被拆除;建成仅9年的海南“千年塔”沦为“短命塔”;福州中央商务区范围内新修学校、住宅被拆迁;南昌建成13年的四星级酒店被爆破;云南河口年仅3岁的文化长廊被拆;陈家祠广场被拆掉,不过是为中国“短命建筑名单”继续添砖加瓦。

  城市规划如同过家家,建成仅四年的陈家祠广场,说拆就拆,无疑与《城乡规划法》精神背道而驰。正如有论者所言,一建一拆的过程就是制造GDP的过程:建也GDP,拆也GDP。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纳税人的钱就这样付诸东流。

  虽然民众对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建筑物短命的现象十分不满。但是由于政绩评价体制不完善,制度设计失灵,导致法不责众,官员违规成本低廉。“领导一句话就变”的短视规划病一直没有得到根治。纳税人对制造短命建筑的败家子行为义愤填膺,决策者却充耳不闻。

  在我看来,要防止建筑短命,关键要改变“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生态,具体说来,有三项工作要做。一是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多从民生角度看政绩,少以形象工程论英雄。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与长效性,防止有人随意变更城乡规划,盲目上马形象工程。二是强化民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让亿万双眼睛盯紧城乡规划,督促相关部门与官员增强城市规划权威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妥善处理城市快速发展与拆旧建新的矛盾。三是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让没有经过民主程序、科学论证的决策出不了台;让好大喜功、盲目决策者承担应有的责任。促使决策者学会倾听民意,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不再拍脑袋改规划,上项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