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慈展会举办的主题研讨会、论坛、沙龙上,来自社会各界的慈善机构代表、爱心企业家、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主题演讲、辩论,讲述自身慈善的故事,阐释自己对公益慈善的见解。
王振耀:慈善是广义的
王振耀,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说他是中国慈善实践和理论的推动者,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美国有200多所大学都有慈善公益专业,在中国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慈善公益研究院,而这个研究院正是王振耀创办的。
在王振耀看来,慈善是非常广义的,不仅仅是我们传统理解的扶贫、教育、残疾人事业等慈善,而应该有一个新的视角,即慈善本身和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紧密相关。中国慈善其实是在为整个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或者说“软着陆”提供一个最好的基础,打开一个最好的通道。和商业联系着的慈善,是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慈善,这是一种公共慈善,它超出了传统的个人积德行善的一种范畴,对经济、对文化、对社会正在产生着一种重大的影响。
马蔚华:在中国做公益事业的难度超过预计
马蔚华,原招商银行行长,如今是壹基金理事长,他积极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引入到慈善行业。他深有感触地说:“在中国做公益事业的难度远远超过我的预计。”他认为最大的难度是社会对公益慈善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人们对公益慈善有这样多的成见。“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把很多莫须有的帽子栽赃在你的头上。”
他说当下在中国办慈善事业任重道远。“在美国慈善成为第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2%,而且吸纳美国的就业人数高达10%。而我们国家现在仅仅是占GDP的0.2%,而且,一个完整的慈善公益统计体系亟需建立起来。”
卢德之:让公益引导投资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解读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第一,慈善要全民性,大家都来参与。第二,慈善要法治化、制度化。第三,慈善要专业化,由专业的人、专业的组织去做专业的事情。
“让公益来引导投资,让投资追求公益。”他认为,将公益和投资结合起来最好的地方在深圳。深圳的方向就是把公益和投资、市场经济和共享价值结合起来。
张效民:教育是最根本的公益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张效民表示,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也是一项消费型的事业,不仅需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放宽公民办教育条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等一系列措施,更需要转变思维,以多元社会力量完善教育实体的法人治理,以企业家精神和现代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重塑学校的课程选择路径、教师持续培训与激励。他强调,因公益行为产生的新思维、新理念,不仅能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社会问题,还能带动企业未来的发展、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发现蓝海价值,其实这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久远。未来还将建议政府采购甚至明文规定应优先考虑能协助解决教育创新的企业的产品,来鼓励责任企业。
黄德荫:企业基金会推动慈善创新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安利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黄德荫从“企业基金会推动慈善创新”的角度,介绍了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企业基金会不仅是慈善事业被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成为主动的创造者,应该运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推动中国公益慈善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升级。
马佳年:慈善服务应走向专业化
早产儿联盟秘书长马佳年通过介绍早产儿联盟的实践故事,分享了慈善服务如何走向专业化的经验。她认为单纯的救助行可以发展成为整体的认知,更多的公益组织以创新精神推动系统性的变革,可以共同搭建中国慈善的新格局。
张炳钩:应加大对基层公益慈善组织的支持力度
浙江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张炳钩回顾了他和10个组织发展的探索之路,介绍了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的发展历程,提出基层组织是慈善新格局中重要的一极,政府、基金会应加大对基层公益慈善组织的支持力度,促进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