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我从问题导向说可行性。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新的发展机遇?京津冀一体化也好,环渤海经济圈也好,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说到现在,光国家相关部委做的规划不下十个,既没实施,也没效果。究竟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能搞出新名堂?这本身是一个问题。这次,京津冀一体化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一是城镇化的背景,二是北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三是环境治理挑战严峻。四是习近平总书记等高层领导直接推动,力度很大。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最重要的就是北京相关的功能能不能外移,移不出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总书记说,两市一省都是一亩三分地思维,我们反过来问,为什么如此?因为中国只有行政区经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这是本质上的问题。行政区经济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由政府主导,在本行政区内配置资源,公共服务也是如此。由于我们现行的体制、资源配置的体制,导致各个政府一亩三分地思维、各扫门前雪的行为。
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群相比,京津冀第一,行政等级落差大。京津是直辖市,各有一名政治局委员,河北是一般省级区域,河北、天津在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关系上都是从属地位。河北在产业发展、资源共有、环境保护等方面以维护首都利益为先。第二,发展水平落差大。全国GDP平均6000多元,北京是14000多元,天津是15000多元,河北5000多元,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人均财政收入,北京16000多元,天津12000多元,河北2800多元,这决定了支持农村的资金、公共服务的投入差得很大。河北和北京的差距,人均财政收入从1996年的5.1倍扩大到前年的5.6倍,并且呈继续扩大之势。第三,发展阶段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完全以服务业为主。河北还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城镇化率,北京高达86%,天津70.7%,河北只有45.6%。
京津冀一体化滞后的原因,一是缺乏公认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带动;二是京津城市对河北的资源吸纳远远大于辐射,而香港和上海是辐射远远大于吸纳;三是三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的互补性尚未完成;四是京津冀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化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在同质化方面,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河北城市是北京城市的复制板,没有特色和分工。北京拥有的雾霾、堵车、房价等劣势河北一个不少,但却没有北京的文化氛围、发展机会、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河北省缺乏北京功能转移需要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相应的配套。比如绿色、生态及发达的服务业。北京制造业与高科技的产业配套在长三角、深圳、广东,不在河北。另外,北京的文化教育资源外移到珠海、苏州、海南,很少在河北。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没有互补差异化的优势,简单地距离近的优势已经大为降低。
还有一个误区,北京有两个北京,一个是首都的北京,一个是北京市的北京。就是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相关部门是中央政府管辖全国的职能所在,并不归北京市管辖。北京市所辖的部门单位企业非常有限,能外迁的更加有限。河北想要的在北京的优质资源,是北京市管不了的,北京想转移和能够转移的都是河北不想要的。所以,北京市功能外移面临着体制性的挑战。
怎么办?我认为,要有规划,规划要认同现实,寻找过渡手段,可行是关键。以市场为主导,打破行政的过度干预,以增量调整为重点,存量优化为基础。要尊重现实利益,关键不是分配资源,而是建立一体化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还要看有没有中央领衔的高层协调机制,有没有常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场联席会议制度。刚才王书记说保北五个县的书记、县长在一起讨论,这就是联席会议制度。此外,还要有专门事务的协调机制。我给大家排个,序有这么几件事可能能做的,一是以交通为重心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二是环境治理为中心的环保一体化;三是产业的重新分工和定位;最后就是市场要素资源一体化。
河北各个城市的被动角色如何变主动?要差别化发展建设特色城市。承接北京的功能外迁,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否,环境优化是关键。其实,北京对于河北最大的机遇,是一个有两千万人口的超级大市场,这是其它地方没有的优势。就是说,紧靠中国最大的市场是河北最大的优势。如何利用北京这个市场,定兴做得非常好,背靠北京,面向全国找商。在大家都在等靠要的时候,定兴比较主动,用反弹琵琶的思路进行发展,这是我们可做的,而且是可行的。定兴要发展田园卫星城、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瞄准北京市场高端的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产业,我认为定位非常准,是沿着差异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关键你们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没有让房地产闻鸡起舞。事实已经证明这个战略是对的。我看了一下定兴的数据,最近几年,你们已经开始实施了、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增速位居保定市老大,在全省排在前面,而且这个增速是可持续。我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