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层论坛”于11月8日-9日在广州举行。广州市规划局郭昊羽发表演讲。
以下为对话实录:
郭昊羽:谢谢杨禹,谢谢今天来参加广州会议的专家、学者。我们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这么高层次的论坛。我们规划部门还是一个具体的管理部门,平常比较少机会参加这么高层次的论坛。
今天专家、学者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多启发。我们这个部门其实平常的工作对象和思考的可能还偏窄一点,规划部门还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管理内容。今天很多专家从低碳、智慧、生态和城市发展提了很多理念,我们有很多启发。但是我们这个部门承担了一个城市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空间管理。你再美好的蓝图,再好的理念还得通过空间管理来落到我们具体的管理上。所以规划部门其实也希望在这个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多做一点思考。
其实我们今天来这个会,可能大的一些理念性的东西就不如各位专家,我们主要是想分享我们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这个工作是我们具体把低碳、生态城市,选了一个地方具体进行一个实践,这个工作也是王东副市长牵头的,我们这个试点叫做增城,增城是广州一个区,在东部,在增城进行低碳经济城市战略和实施政策研究。虽然它的题目叫做战略和政策研究,实际上不仅是这个,我们已经做到了实施,整个项目是由我们市政府和省政府,还有增城区,整个区的政府班子都加入进来,因为最后我们想把它变成一个小白鼠,一个试验田,所以既然有战略研究,还要出一些政策,因为有政策才有实施的对象,而且有几个点要做出来。我就想简单分享这么一个题目。
我们现在这个题目,当时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缘起?其实跟今天很多专家交流的情况是一样的,就是国家战略,这个城镇化和生态,我们感觉到这两个基本上是未来国家相当长时间一个主要的战略方式,其实省和市都有相应类似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自己有一个判断,对于城镇化有一个判断,虽然国家现在城镇化战略也比较清晰了,就是大城市的规模这种增长和扩大得到限制,这个很清晰的,但是我们也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城市周边的这些小城镇还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人口、资源、功能还是会向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集聚,所以你有这样的战略,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很难阻挡的。所以我们觉得选取增城作为这么一个对象,可能跟我们这个判断有关。
第三个,我们也参考了一下国外的研究,发现国外好多这种生态城市的研究,它比较成功的一些案例,也基本上选择这种大城市周边,像伦敦,很多成功的案例都在大城市周边。所以我们感觉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很有特别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碰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就是我们这几年实际上广州市提这种低碳的东西也不少,这么多年了,王东市长也介绍了,从规划开始,一层一层的有很多目标、战略、理念,但是我觉得这些目标、战略、理念跟现实之间缺少一个桥梁通道,所以也想通过这样一个课题,适当的进行思考。
有了这么一个背景之后,我们就选择了增城这么一个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增城,原来是一个郊区县,现在是我们的一个区,这几年增城发展特别快,经济和生态都非常好。我们感觉到有这么好的经济、生态基础,同时又在广州大城市周边,可能这样样板性的特点就非常强。所以我们中科院的院士牵头,再把清华院、中规院,国内比较优秀的单位集中起来做这个课题。
这个课题,我想今天跟我们分享的,我们主要有四个感受,让国内外专家了解中国的基层规划部门怎么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我们觉得有四点感受:1、部门还是希望拓展自己参与这种生态城市建设的视角,原来我们这种规划部门的视角还是比较窄的,就是规划就是做规划这一块,但是这几年发现要跳出来,从社会、经济、生态、环保这样一种综合顶层设计来思考问题,否则可能做不下去。
2、可能在实施手段上可能还是要同时兼顾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上午讲的市场化,我们也很赞同,但是至少在中国目前这种管理情况下,政府的推动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这次我们的课题设置很强调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双轮驱动。我们整个课题的项目,把区政府拉进去,区政府的书记任组长,只有这样,我们一些东西才能变成政策,变成政策才能真正落成,变成一种实施。同时我们在一些项目选择上,特别强调发挥市场力量,因为我们同样也有这样的力量,完全靠政府推也不行。这个时候包括我们前期一些点的选择,不是说简单的政府派工,不是说原来政府说的这个活你来干。而是说带区镇去深圳去看,有些镇看完之后特别有感觉,我也想做。现在很多工作选择尺度太大,比如说做低碳、生态的研究,动不动就是广州市,甚至珠三角区域,再往小的尺度就没有了,如果尺度太大,有些效果和评估检查很难,我们的主体就是增城区,甚至街镇的几个旧城区都可以。可以在不同的尺度上进行探索。
这几个,我们觉得可能可以跟大家进行分享的。
实际上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全过程参与,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设计中,特别强调不能光是规划和战略,必须去到最后的实施,所以最后我们这个项目设计的时候,还包括了最后去到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这么多生态理念怎么最后体现到生态建设中,直接把系统变成我们的一个主题,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一个考核的基本走向。我们的工作正在开展,我们这个工作希望以后在座各位专家多参与,帮我们出谋献策,谢谢!
杨禹:谢谢,刚刚郭局长提到的几点,在座有很多做规划的同行,心里都有共鸣了。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刚才你也说到为什么选择增城,以及它的相关特别条件。我就想问,在座可能有来自很多地方,国内很多地方的做规划的同志们,包括城市的管理者,像增城这样的实践,这种规划新的实践,你觉得如果我们想在别的地方也开展,咱不说别的,如果在广州周边这个范围之内,增城之外,还有别的地方也可以相对同样的做下去吗?还是说你现在的感受是只有在增城这样的地方才能这么做?在别的地方可能就做不下去?
郭昊羽:我们有一个感觉,选择这个课题也到国内做了很多学习、调研,感到城镇化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表现的问题和情况不一样。所以可能一个药方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找到这种问题,只是说特大城市周边,生态本体比较好,还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做这个研究,开这个药方,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其他的地方的可能会有宝贵的经验,我们也希望能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