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益行业很好混
时间:2014-11-08 14:24:48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当今在中国做什么行业最好混?我说是公益行业。因为企业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一半。政府好混吗?过去略为好混一点,现在真不好混了,收入在降低,责任会更大。公益行业叫不好干,但好混。其它部门是既不好干,也不好混。说好混,第一好混的是官办慈善,非常强大,很多是事业单位编制,有行政级别,领导人由政府指派,垄断大部分慈善资源。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应该进入社会体制改革,去行政化,政企分开。但这个行业至今没看到有什么动静。这些年公益慈善事件从郭美美开始接连不断,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一降再降,就在这样的压力下也没有看到这个行业坐下来检讨反省,讨论如何改革。在中国,企业、市场要改革创新,政府要改革转型,唯独这个行业没有改革的声音,固守陈规陋习和自己的领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世外桃源。

  最近有几件事反映出公众对公益机构的不信任。一是广西有个孤儿叫杨六金,因一段视频的传播就收到500多万元捐款。这说明中国人不冷漠,不缺乏爱心。但给特定个人捐款不是公益,是私益,属于私益性质的传统慈善行为。为什么中国人选择做私益不做公益?说明对公益机构不信任。再比如“冰桶挑战”,新浪微博阅读量半个月达到46亿人次,平均每个中国人点击3次多,但捐款跟杨六斤得到的数额差不多,500多万元,而且还有人说瓷娃娃不该接受这个捐款。在同样时间,美国接受捐款6亿多人民币。还有就是香港的陈启中兄弟给哈佛大学捐款3.5亿美元。有人问为什么给美国捐款不给中国捐款?陈启中说,在海外捐钱就是捐钱,内地太复杂了,最要命的是花费精神和心血,等于自讨苦吃,自找麻烦。他们面对的是谁?当然是官办慈善,所以他们再也不和国内官办慈善打交道了,直接把钱给了美国。

  还有一个问题,社会组织的GDP哪里去了?捐款哪里去了?据民政部统计,2013年,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71.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22%,比2007年低21%。也就是说,7年来中国社会组织的份额不升反降,缩水21%。如果用GDP直接比,2007年中国GDP是246619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是307.5亿元,占GDP千分之1.24,2013年占GDP比重掉到了千分之1.00。2013年54万家社会组织创造的GDP为571亿元,而《中国慈善蓝皮书》统计,3000家基金会和2000家慈善会的捐款达到700亿元,全国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捐款过了千亿,可54万家社会组织创造的GDP总量却只有570亿元。捐款本来应该给社会组织创造GDP,加上其他收入,社会组织的GDP应大于捐款,现在倒过来了。美国非营利组织创造的GDP大概占国民收入的12%,其20%左右是捐款,30%左右是政府购买服务,50%左右是服务收入。在中国,平均每一个社会组织创造的GDP只有10万多一点点。对这个问题,我问民政部问了两年。民政部说,说明我们的社会组织水平低。问公益研究院、问学者,没有一个人做出回答,也没有记者深入采访调查。在我看来,很简单,捐款让政府花了,当然也包括希望工程,盖了学校,算政府教育GDP,盖了医院,算卫生医疗GDP。这些GDP都不记社会组织名下,算政府的。所以,官办慈善机构迄今还是政府从民间吸取慈善资源的工具。旧慈善体制已经形成政府、官办慈善组织和捐赠企业利益共存的钢铁联盟,之所以难以打破,是因为符合各方利益。企业乐于给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或直接给政府捐款,不排除有的还存在钱权交易。这是中国慈善那么不景气,公众那么失望的根本原因。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用壮士断臂的勇气推动改革,对于慈善体制改革最为适用。

  说公益行业好混,不仅官办慈善好混,草根慈善也好混。草根慈善面临什么状况呢?资源少,外有道德绑架,政策不支持;内有道德优越感。这使得这个行业薪酬很低,就业门槛也低。那还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吗?因为这样,一批理想高远的NGO领导人,自己不追求物质利益,把员工也搞成了弱势群体。另外,公益机构、草根NGO普遍缺乏市场理念和市场营销能力,因为不会推销,甚至排斥市场,导致手里有好产品但找不到钱。奉劝这些有好产品卖不出去的公益机构从市场上找有推销能力的,经过公益培训,成为NGO公益项目推销员。我们发现,商业精英转向做公益一般会做得很好,现在有些非公募基金会做得那么漂亮,都有商业精英的影子在里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