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1日的临近,关于私家车6年以内免检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今年5月16日,公安部、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其中第十一条规定:2014年9月1日起,试行6年以内的非营运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7座及7座以上车辆除外)免检制度。在此期间,每2年提供交强险凭证、车船税纳税或免征证明后,直接向公安交管部门申领检验标志。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对安全检测和环保检测在同一检验机构的,要整合工作流程,业务一次性办结。不在统一检验机构的,不得强制先进行环保检测。
以上所述使笔者不由产生3处疑问:一,检测机构的主管部门分别是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及环境保护局,为何在制定机动车年检周期时,没有环保部门的意见? 二,两部门联合发布年检新政,为何第14条规定涉及到环保检测?三,若机动车排放6年内免检,尾气污染如何控制?
当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50万大关,其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对本地PM2.5 贡献率高达31.3%,为流动污染源之首。同时,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NOx)与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相结合,经过光化学反应后,就会形成二次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视。笔者认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与安全技术检测不可相提并论,应尽快给机动车年检政策松绑,切不可削足适履。缩短尾气排放检测周期,主要基于以下3方面考虑:
一是车辆技术不稳定,油品质量跟不上。据实验表明,车辆行驶里程达到7000公里时,若不及时对尾气后处理装置(氧传感器、车载诊断系统、发动机、三元催化器)进行维护保养,就可能会影响到车辆尾气排放。决定尾气排放合格与否的两大关键部件主要是发动机和三元催化器。发动机内部的构成要件极易损坏,如缸垫、密封环、气门等,一旦损坏机体就会出现进气不均匀或燃烧不充分现象,进而加剧尾气排放污染。此外,由于一些汽车制造厂技术不过硬,导致车辆上市前发动机就存在潜在隐患,行驶一定里程后问题就开始显现;三元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机外净化装置,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减少尾气排放浓度,其有效使用寿命一般为3~4年,在这一时段内净化效果最佳,此后逐年递减。
同时,油品不合格也是导致车辆尾气排放超标的原因之一。目前,只有北京率先实行京标汽油,该油品含硫量低、杂质少,能够符合当前京五车辆的排放标准,而外省市仍然使用的是国标汽油。笔者就曾见到过北京市一辆2012年购买的宝马7系轿车,尾气年检不合格,且测量值与限值差距较大。经查验后认定车体技术性能完好,但油路出现大量积碳被堵,了解后得知,车主常年选择在外省市加油。
二是车主自觉意识差,只重安全性维护。我国车辆保养周期一般为行驶5000公里一保养,最长也不超过7500公里。按一辆私家车平均每年行驶两万公里计算。从新车购买之日算起,一年内至少需要保养3次以上,才能保证车辆尾气排放达标。然而现实状况中,只有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一定标准或是刹车、灯光、轮胎等安全性能出现问题时,车主才会主动进行维护保养。而对于尾气排放是否合格,车主很少会自觉维护,认为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只有在车辆涉及到尾气检测时,才会进行一次“深度”保养,以防排放不达标。车主的环境意识并非短时间内能够提升,假设尾气排放6年内免检,可以想见,大气污染前期的治理成效将会付之东流。
三是国外检测周期短,环保安全相分离。欧美国家素有汽车工业大国之称,其生产制造的技术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即便如此,在制定机动车检测周期上依然十分谨慎。如在美国特拉华、夏威夷、路易斯安那、缅因、马萨诸塞等州,机动车年度检测是将安全性能检测与环保性能检测分开进行的。在安全性能检测上因车而定,设定不同年限。有一年两检、一年一检甚至两年一检,但尾气排放检测则不分新车旧车。必须两年进行一次检测,而且会根据尾气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强措施。在德国,对于私家车来说,尾气排放检测则更为苛刻。新车前3年必须进行一次检测,此后会根据车辆的排放量、载重量等情况区别对待。但总原则是,在检测周期满一年或一年半之间,必须重新进行尾气排放检测。
当前,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无疑是控制空气质量恶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此,笔者呼吁,相关部门应积极向立法部门反映情况,尽快建立符合环保需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规定》。对非运营车辆而言,应结合现状,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新车自登记注册起3年以内尾气排放免检,超过3年每年进行一次检测。建议如车辆在上一检测年度尾气排放超标,则下一检测周期将改为一年两检,以此来促使车主提高自觉维护意识。同时,对尾气排放超标车辆划分污染等级,对排放限值超标3倍以上车辆给予行政处罚。笔者认为,机动车环保检测唯有倚靠法律法规的支撑,才能彻底解除与安全性能检测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