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学的事定下了。”在合肥打工的农民工邹中丽眼角流露出光泽,话音里透着兴奋。邹中丽是合肥市方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的受益者。这也是安徽力推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配套措施的缩影之一。
安徽省近年来推行新型城镇化,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在全国率先打破进城农民落户门槛限制,实行居住证制度,并以医改、社保、保障房等措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户籍改革、农地改革、投融资机制三管齐下,力求突破新型城镇化“人钱地”三个基本要素的瓶颈制约。
“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从重物向重人转变是最大的亮点。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副处长姚本伦说,以往的城镇化建设单纯追求经济规模,如今变成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发展,比如满足进城农民在子女就学、就业求职等需求。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介绍说,安徽省近年来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着力形成以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格局,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35.5%,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提高到了47.9%,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之前的7.5个百分点缩小到5.8个百分点。
为了让农业人口顺利进城扎根,安徽省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之大、时间之早,都在全国前列,比如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除了省会合肥外,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门槛已经完全放开。
来自安徽省太和县邹桥村的邹中丽告诉记者,来省城合肥打工的10多年间,感觉城市变化越来越大,民工子女入学也变得方便了,他已经把合肥当成了家。 “下一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我哥哥一样,也在合肥买一套房子。 ”他话音中满是期盼。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安徽省已研究制定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了首部住房保障地方行政规章,2013年全省基本建成保障房31万多套,开工建设量、基本建成量均居全国前列。
除了人的市民化这一核心要素,新型城镇化还要解决“缺钱”和“缺地”的问题。
“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建设,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创新探索的重要保障。 ”张韶春介绍说,安徽在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将整合政府性融资平台,探索融资新模式,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健康发展,争取开展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权等专项债券试点,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多领域合作,研究制定非公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等创新模式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是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另一重要保障。为了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安徽农地改革时间表已经公布,今年将在20个试点县启动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建设,并于明年完成试点县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7年在全省推开,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张韶春表示,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安徽省还需要在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优化和规划管理水平提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发力,安徽省将会继续创新探索,以开发区产城一体化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城镇化布局,发挥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功能,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