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7月28日消息(记者周益帆 实习记者邬彤)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广州某社区医生向记者反映,称其辖区内4万多份健康档案,竟有过半是通过造假得来的,造假的手段,有直接誊抄居民在医院看病留下的资料的,也包括去派出所、街道获得居民资料,就是说,在居民不知情的状况下,基层卫生机构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
中国之声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情况不止在广州发生,多位黑龙江、四川等地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反映,当地居民健康档案问题层出不穷。作为新医改后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居民健康档案为何变味儿?相关工作如何能继续推进?
广州某社区医院医生小卢说,关于健康档案造假的报道出来之后,此前卫生局制定的90%的建档率如今已经降了些:
小卢:现在要求是降了一点,87.5%,看看是什么社区。如果社区管辖的人口比较大,这个降幅相对也是减轻了一点,如果人口少的话,就没什么意义。
卢医生所说的建档率,指的是每个基层医疗机构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数量与总人口数的比例。
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提到: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年12月,卫生部提出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这项工作。
根据当时卫生部制定的目标,到2011年,农村达到30%,城市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
具体到各个地方,建档的比例又进一步提高,例如,安徽芜湖2014年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将达70%以上,重庆市相关建档率已达77.6%,在黑龙江,2013年全省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以上,在甘南县5个试点乡,建档率甚至早已达到100%,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街道陈医生表示:
陈医生:量都是按照比率,即每一年得完成服务人口数的百分之多少。我们现在的要求是达到总人口数的80%。我们这里的健康档案,最早从09年就开始建了,刚开始的时候没要求比例,到12年的时候要求了,比方30%、50%、70%这样一点点地往上涨。
从数据上来看,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要求的很明确,执行的也很到位。可实际情况是,面对超过半数甚至达到百分之百的建档率,随机问起各地市民,“居民健康档案”究竟是什么,却鲜有人知,这种反差背后的原因在哪儿?
记者:不是要求你们建健康档案吗,你们去么?
居民1:那就不清楚了。
记者:不知道有这回事啊?
居民1:不清楚。
记者:那您有健康档案?
居民2:没有。
记者:不是说都要建健康档案吗?
居民2:我怎么知道。
那么,各地如此之高的建档率,从何而来?
陈医生:怎么能说呢,看是怎么完成了,要是按照它们那个率完成的话,就必须得造假。上村委会或者派出所找居民的户口底页,没在家的照着里面写。这也没办法啊。都是死档,放在那都没有用过。
绥化北林区的一位董医生说,有时,他们会凭印象给居民体检:
董医生:我们这有任务量,要完成100%。
记者:都是一家一户走出来的吗?
董医生:不完全是,因为咱有外出务工的,他只有信息,人不在家。只有信息的情况下,不能不给他体检,如果不给他体检,到检查的时候,完不成任务,属于你没建,所以说你只要有信息,就要体检。这一小部分人怎么办,就是凭你印象,比如说张三,他现在在外边打工,但是头几年我见过,身高是有一米七四,体重大概是60公斤,没有高血压病史,血压就是正常吧,对不对,就这种情况。
四川自贡沿滩区的李医生说,他清楚得记得2011年底,乡镇卫生院为了突击建电子版档案,专门在镇上包了一个网吧:
李医生:卫生院通知,卫生局要下来做年终考核,在QQ群里面,2011年年底,就让大家集中到镇上的网吧里,每一个人都去,必须去。有两位老村医不懂电脑,就让他们到卫生院去做纸质的,这些年轻的,到网吧里,就这样搞,搞了三天三夜。吃住都在那。一直熬夜,最后我们到凌晨四点完工再吃饭,当时冬天,非常冷,就在那熬夜,晚上实在累了,可以睡一会。
广州的卢医生,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形容完成建档率的过程。
卢医生:要怎么才能完成任务,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有各种的人群,有各种完成的方式。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基层医生都表示,如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不是他们所情愿的,而以上种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地花钱花精力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大部分变成了“死档”:纸质的建好就摆着,电子的也没能真正流通。黑龙江双城市李医生表示:
李医生:这个档案更新起来我们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很难对居民的动态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的跟踪,或者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纸质档案也在逐步被淘汰的过程当中,电子健康档案在医院,包括各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间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医疗信息很难做到共享,共同来维护使用这个健康档案,还是比较割裂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居民健康档案的现状?当初计划的良好愿景还能否实现?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