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治党治国方略。其中不乏经典名言,为世人传诵。笔者不揣浅陋,择17则析读如次,以求教于大家。
一、理想信念是“钙”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析读】:
这是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理想信念问题所打的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鲁迅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而理想信念则是精神的内核和支撑。什么是理想信念?从哲学上理解,就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对此做出的不同选择,体现出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或社会团体或个人航行的灯塔。做为政党、团体和个人,缺乏理想,就会迷失方向;缺乏信念,犹如丢失灵魂。缺乏“钙”质和营养,就会骨骼疏松而软弱。
中国共产党,这个曾被教条主义者讥之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她唤醒国人,感染、号召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舍命相随。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其犹未悔”;广大共产党员直面困难与挑战,矢志不渝,前仆后继。从江竹筠到董存瑞,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邓稼先到袁隆平……一串串闪光的形象镶嵌入鲜红的党旗,映照着共产党人的赤胆忠诚。是什么给人们以理想、希望和智慧?是什么给亿万人民在探索真理、追求进步、推进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正能量?这就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追求,因为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周恩来总理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里,要有效抵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和“精神滑坡”,自觉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下所出现的诸如“否定革命论”、“社会主义歧途论”、“党史诟病论”以及史学上表现出来的“侵略有功论”、“现代西化论”等异端邪说。做为共产党人,更应经常给自己补“钙”,坚守信念的高地,找到精神支点和动力源泉。
补“钙”的途径多种多样:一是学习思考,多读马列原著,多读经典,补理论之缺,增灵气;二是实践磨炼,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接地气;三是自身修养,慎独正己,澄怀悟道,树正气。
做为党员干部,不妨读一读(英)特里·伊格尔顿所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必将获益匪浅。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传承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信念,挺起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二、道路理论制度“自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就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析读】: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引用清代郑板桥的一句古语,表达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七绝,诗人表面上是写竹,实质上是借竹以写人。
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千疮百孔。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九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一次又一次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通向未来的阳光大道。正如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最生动的诗句概括和总结了其光辉历程: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国情,特点优势鲜明。历经沧桑和艰难曲折,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旗帜不容改换,红旗不能褪色!
溯史励斗志,自信壮前行。中国的发展现在到了一个关节点上。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展现出一片新的前景、新的天地。畏首畏尾,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带来的将会是千古遗憾。唯有坚定信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方可美梦成真。
三、先禁其身而后人
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析读】: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改进作风。发人深省,不失敲响一记警钟。
其中引用了东汉·荀悦《申鉴·政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这句古语,翻译成现代文,即: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带头人,一言一行都是一种导向。“打铁还需自身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自身做不到勤廉、清正,是很难让其他人信服的。如果一项制度或规定出台后,领导干部自己都无法做到,其结果可想而知。正如明代政治家钱琦在《钱公良测语·规世》中所讲“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又是一种为官之德。
翻开一部中国廿四史,会发现其先例不胜枚举。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晚年针对自己在位五十四年中,穷兵黩武,弄得“海内虚耗,人口减半”,于是在公元前89年下了一道《轮台罪己诏》,反省自己的错误,调整了政策。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尚且能检讨自己,向天下人悔过,实属难得。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之后,曾上书朝廷,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书信,请求自贬三级,以示用人不当,自愿接受处罚,维护法纪之严明。曹操也曾因自己的坐骑受惊践踏了麦田,割发代首,取信于军,不仅教育士兵,而且震慑了那些以为“法不加于尊”的将校和亲信谋士。这是敢于担责、自省省人的一种体现。
再看近代中国工农红军朱德总司令在井冈山根据地最困难时期,以身作则,与红军战士一起下山挑粮,同甘共苦,“朱德的扁担”传为佳话。李银桥在《卫士长读毛泽东》一书中讲述了当年毛主席送子上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毛岸英不幸牺牲,毛主席得知消息后老泪纵横说了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其言义薄云天,感人肺腑。领袖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流身汗,做个好榜样。在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要肩负起净化党风政风的神圣使命,带头按照党中央关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从严约束自己,祛除“庸”、“懒”、“奢”、“散”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做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牟私利、清白做人的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自然可以取信于民,赢得百姓的口碑。
四、学史学诗学伦理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析读】: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学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还就学习历史、诗歌、伦理等传统文化知识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判断做了上述精辟论述。
“史也者,记事者也”。历史是“前车之鉴”,“不知来,观诸往”。前人所做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断言:“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足见学史的重要。
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也是一个创造诗歌的泱泱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从传统格律诗到现代新诗,作品浩如烟海。“诗言志”,早已成为历代作诗论诗者的坚守。《史记·滑稽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志”与“意”就是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意志与情感原本不易分开。这里的“言”与“达”,其实就是“表现”。正如《诗·大序》所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我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礼乐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儒家思想,最讲究伦理、道德和秩序。《论语》者,伦语也。长幼尊卑、贵贱贫富,皆有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若民众具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则从中可见仁、义、礼、智的端倪。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座博大精深的思想艺术宝库,蕴含着无穷的政治智慧。在全党上下大力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今天,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还可从中汲取人生经验,领悟为政之道。
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析读】: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执行改进工作作风相关规定,把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之中。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原意是指人踏在硬石上也能留下印记,抓到一块钢铁也能留下较深的痕迹,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工作扎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深入、务求实效。这与“蜻蜓点水”一词互为反义。常识告诉人们,石头也好,钢铁也罢,都是非常坚硬的东西,不下真功夫,不下苦功夫,印记和痕迹是留不下的。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八个字来表达抓作风、反腐败的狠劲和韧劲,既充满底气、彰显决心,又情真意切、恰到好处。
关键在会抓。抓作风、反腐败要在抓准、抓紧、抓成上狠下功夫。“抓准”就是要善于抓住核心要害,紧盯风险点,牵住牛鼻子,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抓紧”就是既要抓得快,加快节奏,雷厉风行,又要抓得牢,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成”就是要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逐项分解,集中攻关,出实绩、见成效。
重点在力行。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履事。行“踏石”之举,务“抓铁”之实,都是一种硬碰硬的功夫。这必须具有三种精神:一是打铁精神。铁匠铺里打铁要把握火候,要连续不断地趁热敲打,把击碎的东西击碎,夯实的东西夯实。二是钉子精神。要像钉子一样深入下去,掌握情况,了解情况。三是滴水精神。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常抓不懈,从小处做起,从细微入手,一步步一点点地解决问题。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一阵风、走形式,虎头蛇尾,最终会失信于民。领导干部要有“成功不必在我任期”的胸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承前责,忧后患,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踏”出干劲,“抓”出实效,把发展的蓝图绘得精确,把百姓期盼的事做得精细,让群众看到变化,让百姓得到实惠。
六、老虎苍蝇一起打
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析读】: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问题,特别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成为我党反腐斗争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对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更高要求。
“打老虎”体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更传递了我党反腐败的信心。“老虎”,顾名思义,是指上层的、掌握大权力的人,他们腐化堕落,危害极大,必须果断除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实践证明,“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打“老虎”,可以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打苍蝇”体现了我党对腐败问题的“零容忍”。“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较之那些动辄数百上千万、过亿元的大腐败,较之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贪官,那些脱离群众的小腐败:诸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索拿卡要;诸如套取、侵吞、挪用涉农惠民资金;诸如教育乱收费、医生收红包、药价虚高;诸如垄断行业的垄断收费等等,有如“嗡嗡”乱飞的“苍蝇”,同样令群众深恶痛绝。这类“苍蝇”因面积广、数量多,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害却如同“温水煮青蛙”。因而,反腐败不能“抓大放小”,在打“老虎”的同时,也要打“苍蝇”。这不仅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反腐正能量的有力彰显。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必须要有勇气和胆魄。在打“老虎”的时候,不能有畏惧情绪;在打“苍蝇”的时候,不能时松时紧。在惩治贪污腐败问题上,没有大小之分,只要触犯了,就要坚决出手惩治。坚持大贪小贪一起抓,做到重点突破、立体打击、逐一排查、不留死角。对大的要严惩不贷,对小的,绝不姑息迁就。
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析读】: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这一讲话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高度概括。
自从人类有政治社会以来,权力随之生长。但如何限制权力,如何规范权力的运行,一直是政治社会中的一个难题。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英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因此,无论何种社会,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都不失为在政治制度层面上克服腐败的根本方法。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我党对制度反腐的高度重视。反腐败,不仅仅靠查办一些案件和惩处腐败的干部,关键是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相关机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怎样才能使其无缝可钻?以往,我党在惩戒机制上下了很多功夫,近年来诸多贪官落马就是明证。但是,在防范机制和保障机制上尚需完善和加强。就防范机制而言,对权力施行的范围仍然缺乏明确的界定,如大量的行政审批权限造成大量的审批腐败,甚至还出现“前腐后继”现象。此外,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威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部分地方对批评报道的遏制导致官员的侥幸心理加强。进一步限制权力施行的范围,让权力关进制度之内,充分保障公民的批评权、监督权,才能够真正防范腐败行为和压缩腐败发生的空间。
腐败如同野草,它会滋生蔓延。制度反腐,就是要通过体制创新来逐步消除管理的“盲区”和“死角”。反腐倡廉要“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要警钟“长”鸣。唯有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才能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让权力时刻保持警醒;唯有长期性的拒腐防变,清除权力滥用的缝隙,不给“权力寻租”者以机会,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和肌体健康。唯其如此,反腐就不会陷入“运动式”、“一阵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泥潭。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我们党员干部而言,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作为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既不能专权、越权、以权谋私,也不能因有权力的约束而无所作为。要对制度心存敬畏,自觉按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依法履职,让权力在制度框架内行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析读】:
2013年3月17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庄严承诺自己必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他引用《尚书·周书》当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开宗明义,然后对社会各界殷切希望,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要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其言辞恳切,令人鼓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其意是:取得伟大的功业,则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做到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要勤奋不懈的努力。凡事,勤则易,惰则难。任何成功,都是勤奋的根茎上长出来的甜果。“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能补拙”、“人勤春来早”、“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勤天下无难事”等,都源自中国典籍和民间俗语,是历史的实践积淀下来的“真理”。
志向远大与勤奋工作,前者务虚,后者务实。非务虚不能目标高远,非务实不能积跬步而至千里。“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就是对那种“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辛辣的讽刺。没有勤奋和毅力,再美好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热忱,只是纸上谈兵。《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联语中的两个故事,就是很好的诠释。习近平重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在厘清务虚与务实之间的关系。中国梦的最高境界就是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人民脚踏实地付出艰辛的努力!
九、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析读】: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提到世界各国关系时,郑重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习近平以通俗的道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时代主题。
鞋子和脚的问题,让人自然想起《韩非子》里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鞋子的长短、大小合不合脚,只有自己试穿才最准确。但郑人不这么认为,他宁肯相信“度”(既定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是“遂不得履”,落得个无鞋可穿。《淮南子·说林训》里“削足适履”的故事,也异曲同工。一双鞋子摆在那里,穿不进去,就把足削了,结果穿是穿进去了,但人已疼痛难忍、寸步难行。
上述两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要变通,不能死搬教条,墨守陈规。陈云同志指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说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才最靠得住。橘树生长在淮南能结出香甜可口的橘子,生长在淮北结出来的却是酸涩难咽的枳子。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而妨碍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鞋子之于脚,美观也好,护脚也好,最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走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要做的是不但要有鞋子穿,而且要穿上适合自己的鞋子,这样才能走得远,才能走得精彩。
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析读】:
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引用了西汉散文家桓宽《盐铁论》中的一句古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号召大家勇于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亚洲和世界繁荣提供不竭动力。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鲁定公序昭穆,顺祖祢,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
把上述古文译成白话,文学说:“明智的人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有学问的人会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来制定策略。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鲁定公以昭穆制度为依凭,给闵公和僖公安排合适的位置,把颠倒的顺序恢复过来;鲁昭公废弃卿士制度,以节省开支,恢复民力,他们都改易了父祖的成法,可没有谁说他们这样做违背父祖的意愿。秦二世崇尚秦始皇的意趣,继续完善阿房宫,赵高推广秦严苛之法,进一步完密法网,可是没有人说他们是忠臣孝子”。
原文当中的一小段话,127字,如用古代人不用标点的著书之法,仅103字,但内涵丰富:孔子赞成新礼法,主张节俭;鲁定公、鲁昭公易父祖之法,却受肯定;秦二世和赵高师法前朝,却受否定。这说明一个道理:世事常新,法令制度当应时而动。
当今世界,地球一村,世事纷繁,祸福此去彼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随机应变者风生水起,因循守旧者坐待成败!习近平提此古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没有改革创新,梦想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新世纪新时期,我国正面临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压力的挑战,希望与困难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这需要识时务,善驾驭,激活力,顺潮流,以创造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十一、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
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
【析读】:
和平有多重要?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给出了答案:“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没有和平,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将和平比作为空气和阳光,浅显易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和平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传递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和正能量。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是全人类、全世界的共同财富,看似天天在我们身边,但是一旦失去,人类将难以生存。一战、二战摧毁了无数生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仿佛就在昨天。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一部悲壮的战争史。“三国乱世”的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开元盛世”的万象更新、富庶繁华,这只是我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战争与和平,犹如地狱与天堂。和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呵护,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任何妄图干涉别国内政、挑起战争事端、破坏世界和平的行为,都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滋润着自然,养育着生命。没有了和平,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无从谈起。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爱护和平、促进和平,是中国的责任,更是中国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平是基础。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上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战略,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只会给整个全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和平这样宏大的命题,似乎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很远,其实很近。每一个人都要生存、要发展,如果没有和平,我们连起码的生存都没有,更不要谈什么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要为和平尽到一个“匹夫”的责任。这样我们就能拥有和平,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沐浴到灿烂阳光,享受到幸福生活。
十二、开放包容,共同发展
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共享发展资源,推进区域合作。
【析读】:
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强调坚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这句名言出自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幅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指大海浩瀚无边,是因为能容纳千百条江河之水;悬崖矗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奢望。
首先,要有善下能容的器量。谦卑而不自满,是能容的基础。《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译为:江海之所以会成为千百条小流归向、汇聚之地,是因为它总是处在最低下的位置。《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是因为它有接纳百川的气度和容量。
其次,要有开放宽阔的视野。“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则是人的心灵。”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人有了宽容,人就有了理性,有了理性就不会盲目冲动,急躁冒进。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有一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阐释了佛法无边、普渡众生的真谛。这不竟让人回想起毛泽东少年时的一首《赞井》诗:“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如果处于封闭状态,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胸怀像鸡肠小肚那样狭窄,那么永远只是井底之蛙、池中之鱼,而看不到广阔的天空,而不知外面世界的精彩。
再次,要有求同存异的仁厚。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国人萦怀追慕,其政治思想、原则及智慧令人审思,其中施政上所体现出的包容性颇值珍视。一是信任重用反对派人士。唐太宗登基后,既重用一直跟随他的秦王府旧属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也重用原先反对他的李靖、魏征,还破格提拔了出身寒微的刘洎、马周等。对反对派人士和贫寒之士的信任与重用,突出反映了他求贤若渴、大度容人的雅量,使得贞观群臣的组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二是尊重和善待不同政见。魏征主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上正确对待不同的政见,虚怀博纳,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唐太宗对此深表赞同,这有力地促成了贞观政治的清明。三是以仁和宽厚的胸怀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大唐帝国的昌盛和开明,其“怀柔荒远”、“协和万邦”,引领潮流,出现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壮观场景,彰显出唐代社会高度繁荣的自信心和开放度,由此焕发出大唐帝国的勃勃生机!
“上善若水。”作为领导干部,要能容人、容言、容物。为人处事注意保持博大胸襟,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对待不同意见和牢骚之语能够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
十三、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析读】: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这句成语出自战国·卫·商鞅《商君书·修权》,意思是说: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缝隙大了,墙就要倒塌。比喻为害的因素多了,必定造成灾祸。如果错误不及时纠正,则会酿成祸害。
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叮嘱政治局成员要牢记古训,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一蠹固然不能断木,小隙或许不至墙坏,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国家机器犹如一座房子,不经常打扫,就会积满灰尘;如果不注意防雨防漏,及时检修,就会虫蛀雨侵而毁坏梁木,风推墙隙而坍塌。唐代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对“慎初”做了很好的注解:“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鹤林玉露》有“一钱斩吏”的故事,崇阳县令发现一库吏自库中出,其袖内藏着一文钱,则严责库吏。库吏喊冤道:“一钱何足道,你敢打我,还能杀我吗?”县令闻听此言,当即挥毫:“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遂拔剑怒斩其首。该县令所为虽有过激之处,但书写的十六字值得深思。库吏私藏一文钱,金额虽不多,看似微小,但若不及时打击和预防,国库总有一天会被掏空。
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恰似窃食官仓之硕鼠,噬蚀梁木之蠹虫。腐败的关键是第一次的“关口”未把持住。面临权、钱、色等各种诱惑和考验,意志薄弱者,往往以“难辞情面”、“无碍大节”为藉口而坦然纳之,而一旦打开贪欲的阀门,第一次底线被突破,就会无一例外的走上不归之路。
领导干部官位越高,影响力就越大,就越要牢记古训,守身如玉,防微杜渐。要始终以审慎的心态忠于职守,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全部用在为人民服务上。要始终不迈出“贪婪第一步”,才能终生清白。这对于整个党员干部队伍,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不会“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十四、越是艰险越向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
[析读]:
北宋哲学家张载《西铭》:“富贵福祥,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是说:富贵福泽会使得生活更加顺利和美好,但是生命中的困难却是人生中更大的一笔财富。这些苦难和经历会提高我们的能力和个人修养,从而成为一个有毅力有成就的人。张载的这句话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就成为后人发愤努力的座右铭。
2013年4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时引用这句古语,着重强调在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奋勇向前,百折而不回。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大凡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须要有迎接苦难的心态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生活中的困难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财富,像宝玉一样珍贵。它可磨砺你的意志,锻炼你的品格,成就你的未来。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追求。当危机降临时,我们需要的就是积极地乐观地去面对,风雨中也许会有彩虹,危机中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危机是黎明前的黑暗,没有今天的日落西山,怎会有明天的旭日东升。危机并不就是失败的征兆,完全可以是引向胜利的火把。面对危机,需要的是智慧与坚强。
中华民族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管是地震、海啸还是泥石流,在每一次灾难面前,中华儿女总能秉承不怕牺牲、奋勇拼搏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最终战胜各种灾害。一次次与灾难抗争,磨砺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也加深了中华儿女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从浴火重生的近代史,到全面小康的新篇章,中华民族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
今天,中国进入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就需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智慧和排除万难的勇气。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就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十五、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析读]:
2013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中,用到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句古文。
这句名言出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卷十八“或问:……‘然则不足学乎?’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学习《易》应该从《易》的大道理着手,而不能只看《易》某一卦的道理,因为只要学会了《易》的大道理,由此就可以获得《易》中卦的小道理,懂得了这点,就容易学懂《易》了。
浙江乌镇立志书院有一幅门联“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其上联出自《孟子·告子上》“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依承孟子的学旨而主张:“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即不滞于学习文义,而要把握根本意旨,以达到明道显理的目的。这种立志观中包含着方法论。
“中国梦”成为当今的一个热词。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广大青年,只有把目光从个人的小天地中挣脱出来,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让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对接起来,才能创造真正出彩的人生!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相结合,既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又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既学会“弹钢琴”,善于抓总管全局,通盘考虑,又善于抓典型,以点带面,下好“一盘棋”。小大由之,运用自如,把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具体细致地落实好,以成就中华民族之伟业!
十六、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
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析读]:
这是2013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南非德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精彩演讲中的一段话。
5月31日,习近平抵达西班牙港,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进行国事访问。在西班牙港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统卡莫纳时表示,“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中特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有着深厚传统友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加勒比国家之一,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一贯支持中方。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71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投票赞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博喻卷第三十八》,“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就是说:志向投合的人不认为山海的阻隔遥远,意见不合的人不认为咫尺的距离很近。所以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各处来相聚,也有的人就在眼前却不相交往。“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与“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意思相近,如出一辙。
我国与友邦相交的历史渊远流长,玄奘西游、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鉴真东渡……这些交流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文明。习近平用这句“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十分贴切地道出中、特两国人民深厚的传统友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国之间,从遥远的非洲到拉丁美洲,不论距离多么遥远,无论国家大小贫弱,只要彼此相互支持,就能造福两国人民。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中国也正从一个新兴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不仅需要在经济上融入世界,而且在政治上也要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广结天下相知者,汇聚和传递更多中国声音。新一届中央领导用发展的战略思维,加大了中国力量的世界投放。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国际关系与事务中,坚持讲信修睦,善邻友邦。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彼此增进了解,互相尊重,共同携手发展,将迎来更多的相知者,将拥有更多的好朋友。
十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析读]: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鼓励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创造。其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出儒家经典《大学》。这是古人描绘君子追求梦想,不断完善自己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强调不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是人们追求新事物鼎革新气象的崇高品德和人生境界。
“苟日新”是一种勇气。“苟”字在文言文中意为“如果”,如果可以,就要每日求新,就要勇于创新创造。《尚书》中的“做新民”,强调要造就一代自新的人,指出“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周易·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意思是:拥有万物叫做伟大事业,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习近平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日日新”是一种状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内在的自强不息,一是外在的学习创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反映了一种民族性格,彰显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求知为愉悦,把学习看作充实自己、不断前进的重要途径。程颢、程颐两兄弟的《二程集》阐述“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则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讲的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日日新”激励人们求新于当下,今日事今日做今日毕,每日以积极进取之心对待之。
“又日新”是一种追求。脚踏实地固然重要,心中当存伟大梦想。二者统一于学习实践之中。“又日新”,在于实而不在于虚,梦在于追而不在于幻。一日复一日,日日何其多。此日非彼日,新了还要新。这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日新日新又日新,追求追求再追求。每天的改变,是从常学常新的实践出发的。既有梦想,又有奋斗,才是改革开放之原意,与时俱进之根本,科学发展之要义。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都是人才日新之果。日新,才能传递青春之正能量;日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