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苏北的宿迁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1996年建市伊始,除了西楚霸王项羽生于斯,最“突出”的就是穷。而经历十八年砥砺奋进,570万人口的宿迁挣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了经济与民生的“双起飞”。别样成年礼,宿迁的变化是“后发优进”的生动写照,如今,“到江苏看宿迁”成为众多外地省市取经的首选。
“三无”之城变“三有” 十八年磨一剑
经济理论认为,后发地区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必然存在“起飞阶段”,即超越“贫困临界水平”后,经济像飞机一样因推力加大,突然腾空起飞,实现大规模持续增长。今天的宿迁,正在起飞通道中加速上升。
“无工业基础、无矿产资源、无区位优势”,1996年7月建市伊始,由4个贫困县捆绑而成的宿迁被戏称是“三无城市”。而经历十八年探索,如今的宿迁市却以“人人有自信、发展有速度、民生有保障”的“三有”新颜崛起于苏北大地。
曾经的宿迁穷到啥样子?下属人口大县沭阳县的几个数据是最好注解。1996年,该县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为2031元、76.25元,相当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的24%和12%。
刘灯娥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沭阳县高墟镇嫁到了苏北另一地级市。“那时,婆家的亲戚都认为能嫁出宿迁这个穷地方,是我的福份。” 刘灯娥说,“现在,沭阳成了苏北第一经济强县,县城建的即漂亮又干净,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我是扬眉吐气。”
“宿迁的干部到省里开会,以前因发展落后,都‘自觉’往后坐,这几年坐到前面几排的人越来越多。”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介绍。这样的变化,来源于宿迁干部对发展成果的自信。
据了解,建市以来宿迁市社会经济始终保持后发优进的态势,经济指标增幅多年保持在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第一梯队。相比于建市之初,宿迁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倍,全国地级市经济总量排名从200名开外,跃升到91位。
在宿迁市区的江山大道上,北斗星通、广博实业、百威英博、中亚特钢……14家上市企业的“招牌”吸人眼球。
曾经,宿迁因财力捉襟见肘,对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不堪重负。而2013年,该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6%,建起了苏北地区顶尖的公立三甲医院、公立完全中学。镇村公交通达到每一个村口、新农合医保覆盖每个农民,安居保障房取代了一片片棚户区……宿迁的发展惠泽众生。
“三把钥匙”开一把锁 破“后发”之难题
宿迁自建市之日起,就面临如何打开“后发优进”这把锁的难题。尽管省里多年来给了宿迁特别的政策、特别的支持,起到了显著的外部支撑作用,但宿迁内在求变化的干劲始终是主力。
与苏南等发达地区上世纪80年代发展工业时土地、信贷、环保等政策都相对宽松的背景相比,宿迁面临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蓝绍敏说,“十八年的求索,我们找到了开锁的三把钥匙,那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埋头苦干的韧劲。”
“干部任前公示”、“公开选拔干部”,这一在全国推开的用人制度改革就源于宿迁。把非农建设补充耕地指标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别制成红、绿两种地票,实行市场化调剂的“地票交易”机制同样源于宿迁。将财政奖补资金转化为“有价证券”发给企业,变事前拨付为事后兑现的科技“创新券”制度还是源于宿迁......
宿迁市市长王天琦说,宿迁是一座以改革著称的城市,十八大后,宿迁市把深化改革作为第一机遇,牢牢抓住用好。去年,宿迁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93项压减为5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今年,宿迁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清理出569个资格资质事项,其中421项的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
每一个到过宿迁的人,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干部群众洋溢着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这是宿迁市泗洪县在高速公路口树立的巨幅标语。“激情文化”是泗洪的主题文化,也是宿迁干事创业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每星期,总有几天在办公室加班。夜里十一二点,从办公楼出来,楼道里遇到同样加班的同事,总是会心一笑。”宿迁干部张凌宇说。“大家都习己为常了,没有人会为加了班而抱怨,更没有人为加了班而宣扬。”
“宿迁市上上下下都在想变化、求变化、要变化。” 在宿迁任市工商联主席的浙商刘卫高说,“我虽是外乡人,被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感动,总想为他们多做点事。”扎根于宿迁的双星彩塑新材料公司董事长吴培服说,宿迁的干事创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到自己的企业,埋头苦干,追求卓越,企业腾飞融入到城市起飞中。
“后发优进”没有句号 “成年”只是新开始
“没有宿迁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江苏省的全面小康,没有宿迁的现代化就没有江苏省的现代化。”接受采访时,当地干部总是为至今还是江苏的短板而歉疚,为追逐对标城市而紧迫。
“沿江沿海城市凭借地利之优,争取一个大化工项目就是千亿级的产值。而我们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如同‘聚财好比针挑土’,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470家、超10亿元企业23家,百亿级企业还是空白。只有坚持不懈的招商引资、亲商富商,才能在全省的发展坐标中争先进位。”说起未来发展,蓝绍敏看到的是不进则退的危机。
“宿迁仍处在工业化中期,是增量推动型经济,存量调整的压力不大。只要同时实现‘选商标准不放松、引资数量不下降’,别人的换挡期就是我们的经济升级期、跨越期。”王天琦说。
发展工业缺少优越的天然禀赋,宿迁就用智慧与汗水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嫁接网络经济形态等办法创造“人造优势”。
智能电网产业、薄膜新材料产业、车辆轮毂产业……宿迁确定重点培育的产业群,实行选择性招商。如今在该市的泗阳县,2平方公里的轮毂产业园汇聚了20余家轮毂及配套企业,年产能超过1200万只,产值35亿元。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全市正常经营网店约2.2万家,全国首批20个“淘宝村”中,2个在宿迁。
落户宿迁的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公司以孝道文化凝聚员工,提升竞争力,董事长卢秀强说,做企业也是做文化,企业有了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做大做强的基础。
在宿迁采访,“全面小康社会”被干部们经常挂在嘴上。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正兰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群众认可是关键。为富民增收,旅游产业、文化主业等富民产业的优先度得到提升。今年“五一”假期,宿迁市各类景区共接待游客160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67%,市外游客提升到了3成多。
面对未来,宿迁比车水马龙,更比天蓝水清。“到宿迁可以做深呼吸,洗肺养心。”在全国两会上,蓝绍敏一句风趣“推介”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成年意味着要有更多责任,要有更多担当。”在宿迁人看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换个姿势飞得更高,又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