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棚改一线报告:襄阳“三线企业”探索棚改新思路
时间:2014-06-29 16:39:53  来源:央视  

  【曾经众多三线企业的职工宿舍已成为待改造的棚户区,面对这些住宿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改造,却资金困难的企业老职工,政府将如何推进棚改?是否有新的棚改模式来帮助他们改善境况?已搬迁的居民又是否满意现在的居住条件呢?】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我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建设起来的企业,被统称为三线企业。位于湖北西北部的襄阳市就是当时三线企业的聚集区之一。因为当时这些企业都是建设在边远的山区,所居住的房子,也是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集中建设的。40多年过去了,那些当年建起来的砖木平房、土坯房,虽然已经非常低矮破旧,管线也严重老化,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但还是有许多职工家庭住在这里,他们的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汉丹机电厂棚户区改造 老职工住上新房子

  这里是襄阳市汉丹机电厂的职工宿舍,从1965年建厂至今已经50年,很多的老工人依旧还住在这里,今年72岁的退休工人刘定清就是其中的一位。

  湖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退休职工刘定清:住这里的房子都害怕呀。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害怕呢?

  刘定清:这是干打垒的房子,土墙。上面的木料已经都垮了,都烂了,上面的瓦条啊,檀木啊都烂了,几十年了万一塌了,你说能受得了?我们害怕一下雨,害怕一垮下来就完了,我们也害怕啊。

  刘定清说,从1965年建厂开始一直到退休,他在工厂干了四十多年,住在这个房子里也有三十多年,最多的时候一家五口都住在这间只有20多平米的房子里。刘定清的大儿子早年就已经搬出,现如今,就只剩他和在外打工的小儿子住在这里。儿子出去打工,他就一个人在这里生活。

  湖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退休职工刘定清:以前是个走廊搭起来的。

  记者:这是儿子住的地方?

  刘定清:他在外地打工回不来。远呢,在安徽。很远。

  记者:一年也就回来一次?

  刘定清:对。

  居住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的汉丹棚户区

  老人告诉记者,这房子不仅阴暗潮湿,而且墙面到处是裂缝,冬天透风,雨天渗水,按说早已不能再住人。

  湖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退休职工刘定清:你看这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上面都是芦苇席、油麻毡,都烂完了,这房子不能动,都粉了跟旧衣服一样的,一动就完了。

  刘定清说,小儿子在外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他一个月退休金1800元,如果只保障基本生活,倒也还能过得去。但如果说要拿出一笔钱来买房子,改善居住条件,那他可就拿不出了。

  刘定清:现在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钱。

  原国营汉丹电器厂建于1965年,隶属湖北省国防科工办,1987年下放到襄阳市管理。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由于长期亏损,濒临倒闭,被襄阳市政府列为“特困企业”。 2004年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后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成立了汉丹社区居民委员会。

  汉丹社区现有居民3800多人,住房多为平房和筒子楼,特别是“干打垒”的结构平房,不仅低矮、破旧、采光差,其筒子楼式的结构也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水电线路老化,安全隐患很多。而因为企业破产改制,多年来这些房屋几乎没人来管理。遇到刮大风或者恶劣的雨雪天气,时常会发生房屋倒塌事故。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汉丹社区棚户区住户和无房户共711户,其中住“干打垒”平房住户410户,筒子楼住户122户。社区内人均收入在330元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02户。汉丹机电公司工会主席焦文堂告诉记者,因为厂区居住条件恶劣,改制之后的一段时间,工厂招工都曾出现困难。

  湖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工会主席焦文堂:来觉得挺神秘的又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这以后看了住房条件还是很简陋,还是有点失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汉丹社区的这些平房大多依山而建,房龄都在40年以上,而且这里距离中心城区还有4公里多,因为地处偏远,市政建设方面始终存在着很多的历史欠账,排水、用电、供水都存在较大问题,居民们生活极为不便。在职工汪玉梅住过的旧平房,记者看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

  湖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职工汪玉梅:这是那个老房子。黑的很,原来我们在这里住着24小时都要开灯,不开灯都不行。

  记者:是吧?

  汪玉梅:你看,黑的很。现在没人住了,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过去十多年的时间,汪玉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直住在这间20多平方的平房里。

  记者:以前就是一家四口人就住在这?

  湖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职工汪玉梅:嗯,我们外面搭了一间,外面用板子隔了一间。

  记者:在哪隔的?

  汪玉梅:就在这一块,你看从这隔了一块,从这,这不有一个帘子吗?这个帘子这样一拉,然后柜子这样一摆,这有一张床。

  记者:隔的一间是给老人睡的是不是?

  汪玉梅:老人睡的。

  记者:老人和小孩。

  汪玉梅:你看我们就在这里做饭,刚开始我们来的时候,很早以前还没有这个,在我们之前,人家搭的一间。因为就没有厨房。这是后来搭的一间。

  汪玉梅还告诉记者,因为这里低矮潮湿,所以经常会出现蜈蚣、蛇等。

  湖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职工汪玉梅:我在这里面都被蜈蚣咬了几回,蜈蚣多,虫多。我姑娘都说没办法住,老是问我啥时候买房子?我说等着吧。

  2009年4月,襄阳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汉丹社区进行棚户区改造试点。之后,襄阳市正式批复汉丹社区棚户区改造住房项目,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624套36960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改造住房384套24960平方米。汪玉梅是汉丹工厂最早享受到这一政策的工人之一。

  汪玉梅:我们都蛮高兴的,很早就报名了。

  2010年4月30日,汉丹社区申请棚户区改造中央专项补贴资金499万元,每户1.3万元,考虑棚户区改造的实际困难,中央财政于2014年1月增加拨付补贴资金355万元,每户补贴达到了2.22万元。经过近两年的等待,今年年初,汪玉梅如愿以偿地搬到了现在的新家。这套79平米的两居室,虽然装修布置简单,但是对于住了10多年的老旧平房的汪玉梅来说,能住这么宽敞明亮的新房,已经很出乎意料了。

  棚户区居民已搬迁了环境舒适干净的新家

  湖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职工汪玉梅:我根本没想到我还能够买房子,真是没想到。

  记者:没想到还能住这样的房子。

  汪玉梅:对,要不我爸妈都说你现在真好,我现在也是就我们家条件最差了,你的房子买了,他们也放心了。

  汪玉梅还特别告诉记者,她家这套房近80平米,总共花了17万多元,算下来,每平米单价才2100多元。自己交了9万多元的首付后,又用公积金贷了8万元。尽管为了买房找亲戚借了几万元,但她买房的价格几乎是周边商品房价格的一半,如果没有棚改政策,她根本不敢想像自己还能买得起房子。

  湖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职工汪玉梅:那差距肯定的,二三十万,我觉得。说不定还不止。好多亲戚到我们家来,说你们这个房子真好,朝向也好,风向也好,太阳光也好,又亮堂,这个房子又便宜。我说是的呀。要不是国家有政策,我们也住不了这个房子说实在的。

  在最多的时候,襄阳有30多家三线企业。住在棚户区的居民,过去大都是这些企业的职工。他们中的多数人收入来源少、收入水平低,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要改变居住条件,单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不过,现在当地政府已经把棚改工作做为一项中心工作,在想方设法进行推进。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棚改的政策。

  更多“三线企业”需改造 ,摸索新的棚改路解决困难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鄂西北,为当时的襄阳地区的三线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其中有东方化工厂、湖北化纤厂、江华机械厂,还有襄阳内燃机厂等许多企业。

  湖北省襄阳市房管局局长赵新建:(当时)就是把大量的军工企业迁入到襄阳地区。所以说襄阳这一块是三线军工企业的,是比较多的。这个最多的时(候),到了有三十多家吧。

  记者:现在有多少?

  赵新建:现在还有十几家。

  六十年代中期正在参与大规模三线企业建设的职工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襄阳当地原本众多的三线企业,开始缩减变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有的转为了民营企业、有的因改制破产已经消失,还有的仍在继续发展壮大。不过,这些企业都碰到了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这些三线企业的职工家庭的居住生活条件,大多十分艰苦,从建厂至今始终没得到改善。位于襄阳宜城市雷河镇的湖北东方化工厂,是襄阳市当年规模比较大的三线企业之一,至今仍然有1300多户居民住在干打垒平房、砖木平房里。这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普遍存在着屋面漏雨、地基下沉、墙体裂纹等问题,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湖北省襄阳市东方化工建房办主任刘昌贵:干打垒的,砖与木结构的这种简易房,一共将近1300套。这个600多的单元楼当中,由于工厂建厂初期建的单元楼,它的结构不是完整的,3、4个平方米一个厕所,客厅和厨房它是半边的,所以这个(功能)不全,工厂在2007年的时候,就开始向地方政府争取,并寻求政策,解决职工的住房,一个是安全隐患,再一个同时改善职工的住房状况。

  2010年,在国家棚改政策的推动下,东方化工被列为襄阳市第一批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批复建设规模8.4万平米,共1164户改造住房,现已建成9栋772户。今年已经70多岁的刘宪成、陈吉荣夫妇,都是在东方化工厂工作了40多年的老工人,退休之后也一直住在厂里的棚户区,如今,他们也买到了新房。

  湖北省襄阳市东方化工厂退休职工陈吉荣:就是说有棚户区改造了,孩子说妈,你说我们把你放在家里也不放心,他说干脆我们几家商量商量,把棚户区改造方给你买一套,我说买一套。

  记者:花了多少钱?

  陈吉荣:这都是老大办的,可能将近20万,老大他们姊妹三个商量的,三家凑在一起买的。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买这个房子每平米大2800多元,和他们小区一墙之隔的商品楼盘价格在6000元以上,没有棚改政策,他们也不可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

  湖北省襄阳市东方化工厂退休职工陈吉荣:你要是比商品房是便宜多了。这也是有个好政策,要不是好政策,我们也分(买)不到这个房子。

  棚户区居民现在入住的新小区

  记者了解到,东方化工首批772户棚改房,建设资金共计1.6亿元,其中中央及政府补贴资金约2.5万元每户,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046万元,职工自筹资金14954万元,建设前期资金主要由开发商垫资,职工自负放款分三次逐步交纳。东方化工厂建房办主任刘昌贵告诉记者,未来他们还将继续申请推进二期改造,最大可能地帮助棚户区职工改善居住条件。

  湖北省襄阳市东方化工厂建房办主任刘昌贵:现在跟政府报了二期计划,就是把一期的392套,作为二期的续延计划,那就是自然的,这个国拨资金是到位的,地方配套也是到位的。

  采访中,襄阳市房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三线企业一直被纳入整个襄阳市国有工矿棚区的改造范围,需要改造的棚区有一万多户,涉及职工数万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样的任务很不轻松。

  湖北省襄阳市房管局局长赵新建:这个压力对地方政府来讲,是压力很大的。我们是已经有8个项目在全面推进,已经有六千多户,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异地安置,彻底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还有这个三千多户,就是将近四千户,正在,我们正筹划,今后采取哪种方式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赵新建告诉记者,相对而言,这些正在推进的棚改项目还好办一些。一些边远的三线企业,因为交通不便,位置偏远,企业效益很不好。

  如果原地进行棚改,就更难得到支持,因为在工厂前途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很少有职工愿意把新房子买在偏远的山区。这样一来,棚改工作的推进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有一部分职工,即便棚改房远远低于商品房价格,也无力购买。针对这些具体问题,他们决定通过廉租房或是共有产权方式,来解决好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房管局局长赵新建:比如像我50平米的房子,我先买30平米成吗?可以啊,然后是20平米是租赁,你按月的话,你缴纳是20平米租金,30平米是你自己享有产权。但是我有条件了,我生活条件改善了,我再把20平米买回来,这完全是我自己的产权,这都是有出路的。

  棚户区改造遇到最多也是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但是襄阳市因为棚户区与三线企业的特殊的关系,面临的安置工作也是个难解的疙瘩。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具体问题,还需要更灵活的对策。

  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赤壁市的三线企业蒲圻纺织工业集团公司,曾经是赤壁市最大的一家工业企业,创造了许多辉煌和第一,也使得这里的常住人口高达数万人。如今,这里也成了当地棚户区面积最大、家庭最多的集中连片区。改造它,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蒲纺集团棚户区改造遇资金问题 政府与居民共同努力解决

  始建于1969年的蒲纺集团,曾经是湖北省赤壁市最大的一家工业企业,也是湖北南部曾经最大的一家三线军工企业,高峰时有职工1.6万人,厂区常住人口数万人。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梅爱:蒲纺最红火的时候是80年代中期。当时蒲纺这块是车水马龙,产品,我们主要是军品,当时是军品。是车子等着要货。当时我们的整个80年代中期,最红火是当时的这个工业总产值7.5个亿,一年的。

  1975年蒲纺集团由部队移交给了湖北省,当时为全省最大纺织联合企业。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蒲纺集团开始出现经营困难,2004年湖北省下放移交赤壁实行属地管理,蒲纺面临破产。

  已经破败的三线企业厂房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梅爱:2004年到2007年,这个三年期间,破产改制完毕。2007年改完了之后,我们蒲纺就由原来的生产经营型这个职能,转变为管理服务型,改制下面所属的企业,全部进行民营,就改名为现在的湖北赤壁蒲纺工业园区管委会。

  在蒲纺集团厂区,记者看到,面积达数平方公里的厂区,一片破败景象,曾经的厂房要么堆满杂物、要么长满杂草,过去的繁荣早已不复存在。这种成片的红砖、红瓦的建筑在厂区最为常见,这些已经40多年的建筑,虽然破旧、阴暗,但它依然是厂区职工的主要居住之所。今年已经70岁的退休工人刘香泽有一儿一女,现在,女儿出嫁了,只剩老两口和儿子住在这间30多平米的房间里。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集团职工家属王才林:这是原来的厨房。

  记者:这以前姑娘住的?

  王才林:是的啊

  记者:你们当时住在这里?

  王才林:是的

  记者:那儿子住哪儿呢?

  王才林:儿子住这边。

  记者:在哪儿?带我们看看。

  王才林:就在这个客厅。

  记者:儿子就住这边?

  王才林:以前这里摆一张床,这里有张床。

  后面这里搭起的一个简易棚子就是家里的厨房。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集团职工家属王才林:这边是做饭的。

  记者:在这样的地方做了三十多年的饭?

  王才林:对,我儿子已经三十一岁了,没出生我们就住在这里。

  记者:这是后来自己搭的一点是吧?

  王才林:是的。

  王才林说,家里条件差,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有谈女朋友,她心里一直很内疚。

  王才林:一看这个房子不行,哪个(女孩)瞧得起啊,是不是啊。我肯定难受。

  因为是一楼,房子背后就是山,这里阴暗潮湿,经常还会有蛇直接爬到了家里。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集团退休职工刘香泽:我当时喂了鸡,这么大的蛇就爬到家里来了。家里经常有这些,蜈蚣、蝎子什么都有。

  刘香泽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从前一直在外地打工,2011年生病之后到现在,就始终待在家里了。现在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全得靠着他们夫妇俩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费。为了节俭过日子,他们在山边种上了菜、自己还养了鸡鸭,有时就用捡来的一些柴火做饭烧水。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集团退休职工刘香泽:这个地方,柴禾还有,有时人就辛苦一下就行了。

  刘香泽说,虽然房子住得很狭窄、日子过得清苦,但比起那些更困难的家庭,他已经很知足。最让他满怀希望的一个消息是,蒲纺集团从2010年开始了棚户区改造。现在,搬进新居的希望,离他越来越近。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梅爱:2010年年初开始,到2010年5月份,,当时确定了2251户的对象,主要是房屋比较简陋,建厂初期,70年、71年建的房子,砖木结构,一般就是最高的是两层楼,大部分是两层楼,有的一层楼,比较简陋,房子面积比较小,还有一部分是危房。

  据了解,蒲纺集团首批推进了574套棚改房,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资金1100万元,赤壁市配套1000万元,职工购房款1600多万元,2013年11月,这些棚改房已经完工并逐步交付使用。而在女儿的资助下,刘香泽一家也申购到了一套90平米的棚改房。当记者来到刘香泽的新家时,这个三居室的装修,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记者:心理是什么感觉?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集团退休职工刘香泽:那感觉我高兴啊。

  刘香泽儿子:第一次过来看的时候,肯定高兴了,我在那个(旧)房子里,住了三十年。

  刘香泽告诉记者,他买这个房子总共才花了5万多块钱,房子虽然有90平米,但除去补偿老房子的30多平米后,他只需要交余下的50多平米的房款。每平米价格900元。这仅仅是周边商品房价格的三分之一。

  刘香泽的儿子:节约了20万元。

  蒲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梅爱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建成的574套住房,仅仅是蒲纺集团需要改造项目的四分之一,棚户区职工希望能够继续推进,甚至能够再快一些。但是,建设无法回避的最主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第一批建成的这574套房,都是按照900一平米的成本价出售给住户的,而按照现在的建筑要求和成本,还是按照这个价格出售给住户的话,资金缺口太大。

  湖北省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梅爱:你想想我们现在,每一户的居民,就是574户的居民,大约我平均算了一下,三万五千块钱左右,平均就是一户买到手,三万五千块钱。现在我们目前针对这个棚户区的房子是砖混结构,按照现在新的建造要求的话,必须是框架结构,框架结构,这个建造的成本就要高了,可能(买一套房)达到7万元钱,7万元钱,他也不一定接受得了。就这么个问题。很难推进,推进不下去。

  同样感觉到压力的,还有赤壁市分管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副市长宋慧宇。

  湖北省赤壁市副市长宋慧宇:国家的补贴资金也是有限的,包括我们地方配套也是有限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近期建起的一期的房子,八九十平米的房子,实际上他们职工只需要拿四万块钱出来,这一套房子(成本)要多少钱呢,七八万块钱,拿一半钱出来都肯困难,到目前为止,据我了解还有100多户没有拿钥匙。

  未被改造的棚户区居民的孩子们在学习交流

  宋慧宇表示,蒲纺集团棚户区困难户多、问题多、矛盾突出,政府将针对蒲纺棚户区的具体情况分类进行推进改造工作。对于一些特别困难户,采取廉租房等形式解决当前的住房困难问题,另外就是充分听取棚户区群众意见,想方设法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

  宋慧宇: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对这些有意愿的,就是接受现在这些政策的国家补贴一万三千块钱,我们政府在适当补贴,就需要他们自己拿出多少钱给他算个帐,如果他们愿意接受,我们还是要继续推进。

  【半小时观察】

  襄阳的棚改不轻松,这不只是因为这里三线企业多,形成的棚户区面积大,困难人口多。更重要的是,需要建设的资金,与棚户区居民的支付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收入水平低,是棚户区居民的共性特点,资金压力大,是棚改的共性难点。对此,各地都在尝试一些办法。今天我们在襄阳的尝试中,又看到了打算引进廉租方式解决特困家庭搬迁的新思路。无论最终用什么办法,提升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正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棚户区改造有它商业运作的一面,更有社会福利和人间温情的一面,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就不怕没有创新的思路来解决具体的难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