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当下,有上百万的家庭却面临着同样的不幸:人过中年甚至已到晚年,家中的独子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过早的离开人世。这些人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失独者。这些曾享受政策红利带来的幸福的家庭,在巨大的现实落差面前,开始失去信念。(06月25 日齐鲁网 山东农村失独老人的香火争夺战:为照顾孙女跟儿媳改嫁)
对于广大老人来讲,能和子女一起生活,享受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是最大的心愿。然而,这样的心愿,在“失独老人”那里,却成了永恒的奢望。暮年遭遇独子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凄凉光景可想而知。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他们都在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之痛。这俨然已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
“失独老人”之痛绝不仅仅是个人之痛。据有关媒体援引某人口学专家的观点称,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久之后,我国将有1000万的家庭成为失独家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令人惊心动魄的数字背后,凸显的是更加现实的“失独老人”的赡养问题。
其实,对于“失独老人”来说,也有城乡差异。相比城镇户口的失独者,农村的失独者要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经济来源、医疗养老、精神寄托等不一而足。同时,如何抚养独子去世后留下来的“第三代”,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由此可见,“失独老人”之痛已经上升到社会治理层面,属于社会大家庭中的共同之“痛”。对此,各界应有清醒认识和足够的措施、办法来应对。
当然,关注“失独老人”,关注他们的现状,并不是持悲观论调,一味叫苦。重要的是呼吁社会各界,引起对这个特殊群体的重视;进而,全社会群策群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缓解这些“失独老人”的伤痛,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集体温暖”,重燃他们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那么,该拿什么来缓解“失独老人”之痛?首先,政府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围绕“失独老人”的赡养,尽快出台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机构,落实责任,做好对“失独老人”安抚、救助、社会保障等。其次,相关社会团体等应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尽己所能,帮助失独老人,关注失独老人。再次,村居、社区等,要发挥村民、社区居民自治的优势,发挥群众基础和群众工作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对辖区内“失独老人”开展不同形式的关爱和服务,让其融入“集体生活”。
众人拾材火焰高,关爱“失独老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相信,只要政府、社会、村居等各界联起手来,共同应对这一社会课题,“失独老人”就一定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