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余荣华)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如何加强保护?北京市文物局25日举行培训会,并要求各区县文物、规划、水务等有关部门和管理使用单位要建立日常协调机制,确保运河遗产保护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协调、解决,涉及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北京市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根据国家文物局编制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北京市共有两处河道和两处遗产点入选直接申报名单。河道分别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括什刹海和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遗产点分别为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和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北京市文物局要求,今后,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段要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严格做好保护工作;尚未列入的其他后续项目,要继续加强运河相关遗产的保护修缮,把运河遗产保护修缮工作优先列入经费计划予以保障,争取早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市文物局将组织对海淀区黑龙潭及龙王庙、朝阳区平津闸、通州区大运河古建筑群等进行修缮,对东城区玉河南区进行考古和文化景观恢复的研究工作。
申遗成功,对创造条件持续改善通惠河通州段的水质和周边环境状况提出了新要求。北京市要求,各区县、各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开展大运河环境整治工作。朝阳区、通州区将创造条件增加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改善通惠河水质状况,并加强通惠河沿岸施工管理与环境风貌控制工作,推进燃灯塔周边集展示、旅游、休闲、教育于一体的“运河文化景观区”建设,逐步恢复大运河的历史风貌,保护好运河文化景观。
北京市文物局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各遗产点段的管理使用单位,要认真学习世界遗产公约、文物保护法规、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准则、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熟悉保护规划中40处大运河遗产点、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的区别和对应的管理要求。
此外,要切实加强大运河基础资料、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大运河的档案,加强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工作。各管理使用单位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每月按时将监测报告报至所在区县文化委员会,并在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中录入监测结果。
(链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内陆连续水运体系。
北京地区为漕运而开凿的大运河始于隋。辽代在萧太后的主持下,约于统和二十二至二十七年(1004~1009) 间开凿一条运河,位于通州、辽南京间,后世称为萧太后运粮河。金迁都燕京后,于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下令开凿金口河。西接永定河东岸,利用高梁河的西段故道东行,至八宝山入车箱渠,到西郊半壁店附近转西南,入中都北护城河,后出东郊,与萧太后河相连,入通州北潞水。
现存的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主要是元、明、清时期开凿、疏浚的。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开凿坝河,因其沿线有七座坝而得名,是大都至通州的北线运河。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河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比降较大,建有七座闸坝,即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江南漕粮可北至通州,再由坝河运抵大都城中。
至元二十八年(1291)开凿通惠河,其水源主要来自白浮堰,即从白浮泉(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五里龙山)引水,沿西山山脚,东南汇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自西直门入城,汇于积水潭。然后入什刹海,过今后门桥,东南折经东不压桥胡同、东板桥,沿东安门北街南下,经望恩桥、御河桥、正义路,向东经台基厂二条、板船胡同,沿金口河故道至通县西。
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宣德七年(1432)改建北京城,将通惠河圈入皇城中,城内不通航。清顺治年间,修治石坝及通惠河上五闸,恢复漕运。清代历朝皇帝重视治理大运河,成效显著。直到咸丰五年(1855)黄河大改道,运河由盛转衰。京津铁路通车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起,漕粮由铁路运输,北京段运河漕运功能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