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 山东乡村儒学现象专题座谈会在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举行。泗水通过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有力推动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新风正气日兴、歪风陋习渐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之源,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种进”最基层群众心间,化为行为准则,建设乡村儒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固本工程。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就像粮食,虽然不炫奇立异,但是却是国人须臾难离的精神营养、文化支柱、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农民虽然不一定知道《论语》《孟子》,虽然不一定会背诵经典语句,但一言一行却无不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影响乃至规范。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 “民贵君轻”“天人合一”“百善孝为先”“和为贵”“国无信不立”等等价值观,虽然有其历史局限,但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团结友善、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主流价值和准则,有相通、相融之处。从建设乡村入儒学入手,弘扬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久远的历史基础,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最基层的广大农民群众,如果能得到传统优秀文化滋养,进而对接、融合、信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乡村文明、农村文化建设就会不断进步,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会因为有了最深厚广大的群众基础而获得巨大支持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乡村儒学建设,也是一个固本强基工程。
乡村儒学建设,贵在实效。从泗水等地实践看,乡村儒学建设,是新时期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接地气、聚民气、得民心的实举善举。真正让儒学和传统文化的精华被农民接受、践行、遵循,必须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村实际,对准农民心理和精神需求。开讲堂、办书院、搞讲座,是有效形式,除此之外,还应该立足各地各村实际,探索切实有效的途径和载体。很多传统剧目、地方戏曲,承载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比如《清忠谱》《赵氏孤儿》《姊妹易嫁》《桃花扇》等等,可以通过组织演出的形式,寓教于乐。农民总体文化水平、学历较低,直接灌输儒家经典恐怕效果不彰,泗水等地从《弟子规》等浅显读物入手讲读,不啻为一种求实之举。
乡村儒学建设,要重视群众主体作用。乡村儒学建设,群众不应单纯是听众,而应是主体。当前,群众参与意识强,可以组织他们结合身边实际,自编自演弘扬美德、反对歪风邪气的文艺作品。可以组织他们搞讲评会、座谈会。只有充分参与进来,才能深刻感知、体验儒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户途径鼓励组织群众践行传统美德,比如晒一晒谁更孝敬老人,评一评谁更讲诚信,比一比谁更勤俭。只有践行,才能养成,才能避免把乡村儒学建设搞成形式主义的“口号工程”。
乡村儒学建设,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下启新农村文明建设新局。持之以恒抓下去,则农村更文明,农民更幸福,核心价值观更牢固,民族文化生命力更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