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龙玉琴 王道斌 对于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特需医疗服务,“动刀”削减甚至逐步取消或将成为趋势。昨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规模、数量需要压缩,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
近日,北京卫计委透露,今年北京公立医院压缩“特需服务”的情况将作为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指标,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
关于公立医院特需医疗的存在,一直以来争议颇多。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提出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明确要求特需服务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10%。2011年上海已明确提出将特需医疗从公立医院剥离。
昨日,毛群安表示,过去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希望通过社会资本提供一些特需服务,这样就需要对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规模、数量进行压缩,特别是在社会化服务比较充足的地方,公立医院可以完全不提供这种特需服务。
日前,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特需服务逐步淡出公立医院会是一种大趋势,但目前北京还不具备完全取消的条件。
对话
毛群安:公立医院特需床位不能超过10%
南都:上海、北京已率先剥离或削减特需服务,全国会否有统一的要求或时间表?
毛群安:国家层面对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有上限的要求,就是公立医院的特需床位不能超过10%,这是一个硬性要求。没有超过的地方,比如像北京等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中会考虑这个问题,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进行调整。
南都:削减或取消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可能引起一些争议,比如医院的营收会受到影响?
毛群安:公立医院改革,包括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正在紧张地制定,这些都要通过国家调整整个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来解决。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的运行会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就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的价格,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经费补偿,还要尽量发挥医院的内部潜力来减少浪费,弥补比如像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特需服务份额等可能会给医院增加的一些压力。但这个方向是确定的,公立医院必须以提供基础医疗服务为主,特需服务的份额有上限、有封顶线,而且像北京这样的地方要减少。随着社会办医提供的服务,让老百姓能够获得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现状
公立医院收入依靠“特需”门诊反哺
对于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减少甚至逐步取消特需医疗的做法,广州市多家医院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
“在现在的体制和补偿格局下,常规的诊疗服务在取消了药品加成,严控诊疗费用、药费比等一系列组合拳后,医院实际上处于亏损或维持阶段。这样的收费标准,无法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务副院长李庆丰直言表示,现实中许多公立医院需要依赖特需医疗服务这一块的收入,反哺医院的正常经营。
另一广州市三甲医院的资深医院管理者也持同样的观点,“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这是趋势,但政府需要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否则,医院要维持经营,医务人员要保证相应的收入水平,就难以为继了。”
李庆丰等资深医院管理者表示,开设特需服务的医院,往往都是医院拳头的科室和技术力量优厚的领域,有着深厚的医务资源作为软实力支撑。
“患者掏钱看病,首先是治疗,在目前绝大多数医生资源被公立医院垄断的情况下,社会办医单纯强调服务,解决不了患者最根本的需求。”李庆丰表示,就目前广州社会办医的发展水平,还无法承接公立医院这部分的特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