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自趟水上学”。城里孩子在忙着“拼爹、拼钱、拼命”择校,而部分农村的孩子却冒险趟过100米宽的河水去上学。从攀爬天梯,举着火把爬悬崖,到趟水上学,落后农村的教育现状如此糟糕,让人心情沉重。
虽说数据显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首次达到预期标准。在教育经费的具体分配上,义务教育也占有较大的份额。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木桶的话,按照木桶理论的原理,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就是其中一块短板。如何让穷孩子公平享受教育权利,让农村学校争取到应有的权利与地位,值得探讨。否则,城乡教育差别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寒门出贵子”越来越少,农村教育的希望一片渺茫。
北京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14.2%。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比例就更小了。清华大学公布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获得保送资格,自主招生名额以及高考加减分优惠政策时,农村的“寒门子弟”处于劣势,城里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7成。农村孩子上学放学的途中都充满生命危险,还在趟水上学,遇到极端天气,孩子们只能呆在家里。对他们来说,教育公平从何谈起?
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师范生免费,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特别是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既可以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又把优秀学生吸收到教师队伍里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还能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这对“求师若渴”的贫困学校,无疑是好事。但是贫困地区学校往往很难留住教师,有的地方还在依靠代课教师支撑。
应该说,近年来,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法律明确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水平”。但是教师待遇还存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多数教师的待遇与地位并未与公务员平起平坐。在一定范围内,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并不高。一道奇怪的风景是,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学校人满为患、超编超员,教师们还在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而贫困地区“求师若渴”,骨干教师不断流失,公办教师不愿意来。还在靠老教师甚至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教育的希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农村孩子趟水上学的个案无疑需要关注,但是个案关注只能解决个案问题。要改变贫困农村的落户教育面貌,完善制度设计很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把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恶劣,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微薄,城市超编、农村缺编的教育发展现状需引起足够重视。
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业已出台,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我看来,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冒险趟水上学,就是沉甸甸的教育改革建言。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与绩效工资政策向贫困地区与薄弱学校倾斜,切实改善贫困乡村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与教师待遇,制止盲目撤点并校,给农村学校配备安全交通工具,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均衡。我们拭目以待。否则,火把之光照不亮农村教育的未来,趟水上学也难以把寒门孩子送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