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长三角城市群 “动车组” 目的地:世界级城市圈
时间:2010-08-04 11:00:21  来源:解放日报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整合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上周末,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了 “同城化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科学发展》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专家学者60余人展开了研讨。

  长三角进入同城化时代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鲜明地提出,由于时空距离的缩短,长三角城市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城化时代。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看,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即凸显 “城市区域”这一概念。同城化效应放大,势必会对长三角这么一个密集的城市群内部的联系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干春晖借用 《世界是平的》书名来描述同城化: “长三角更平”。由高铁、动车、高速铁路网,以及虹桥交通枢纽这些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一些交通设施的改善,使长三角变得更加平了,它给长三角的城市带来了一种新的时空观,同城化的时代,我们开始考虑可以在不同城市间生活、学习。同城化给长三角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知道资本被货币化、电子化以后,在世界上可以很快地流动,但是有一些服务是不能完全依赖于电子化的,同城化和交通设施的改善,为发展这些服务业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事实上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壁垒仍然很高,同城化也给政府之间的协调带来了新的挑战,你能够顺应这种潮流,就能够给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周振华给在座专家们布置了研究课题:同城化将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流动,是单向、双向还是循环式?在流动过程中,将对各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大家将如何实现共赢,同时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

  先同城化再一体化

  对于城市群,以前我们更多谈 “区域一体化”,为什么现在又提出了同城化?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为两个概念作了区分。同城化和区域发展的内涵是一致,但是空间尺度不一样,区域一体化可能是长三角、珠江三角洲的层面,同城化的尺度相对较小,一般是两个以上的城市,因地域相邻,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具有一些相互关联、认同感强等要素,然后在产业结构等方面形成一个协调机制,寻求联。由于行政区划上一体化难以实现,同城化要解决的目标也不能太多了,还是要先从一些容易做的地方做起,比如基础设施或者社会保障体系接轨等。

  复旦大学教授张晖明研究了同城化带来的经济变化,如商务成本结构变化,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信息成本、交通运输成本、交易组织成本。他说,在主观认识基础上,需要作反思和全方位梳理,调整认识能力,采取合作态度和协调利益机制。横向,可以用换股组合重组方式改组既有产业存量,以联合开发集聚内生增长和技术创新能力,从同构走向新的有序分工;纵向,区域产业共同升级中的重点方向分工分杈,新的分工合作关系需要有新型定价机制,在利益分享中走向新的有序分工。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设想了未来长三角城市格局的变化,我们现在重视的主要是大城市,同城化了以后,可能崛起一批很有特色的中小城市,像现在的嘉兴、吴江。

  动车组式城市化有苗头

  浙江大学教授陈建军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同城化的现实意义: “我个人认为中国特定背景下的城市化,大城市也走不通,小城市也走不通,要走城市集群的道路,就是那种网络化的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形成比较合理的城市体系,这是我们今后应考虑的新城市化的内涵。”他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城市集群型的城市化归纳了三个特点,一是规模经济,二是形成专业化分工,三是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从这些方面看,长三角是最有可能走在前列的,可以给全国甚至全世界作出示范。它的运行机制是网络化的,它的动态机制是 “动车组”形式,每节车厢都有动力,但是方向是一致的。

  这趟 “动车组”能否打造成一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的城市群,陈教授认为很有机会。

  火车头不怕高门槛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深,必然对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内在功能的提升提出了要求。上海哲学社科规划办主任荣跃明说,区域一体化和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两者的相互关系,是互为前提。上海的发展,到了今天的这个阶段,已经不能仅仅从上海自身出发去讨论了,必须结合区域一体化这个大方向来思考,而且必须要很好地把握长三角内部、外部的各种竞争和博弈的关系。实际上,上海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关键是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能否实现。

  东南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徐康宁说,同城化会带来一系列很大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要素结构和市场结构。从要素结构来看,可能越来越多的高端要素会集聚到国际化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明显的辐射效应,因此同城化对集聚中心,即最大的城市带来的好处最多。再从市场结构来看,同城化会给上海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长三角居民会涌向大城市消费、休闲。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赵晓雷则指出,同城化对上海更多的是挑战。上海的商务成本肯定比周边高,虹桥枢纽建成了以后,半个小时就可以到昆山了,周边都成为 “上海”,人流、物流、资金流都会流出去。但上海不应该这样看问题,如果上海的产业和周边城市同一个级别、结构相同,当然竞争不过昆山、吴江,但不应该从降低商务成本的角度去应对挑战,反而应该做加法。商务成本要做相对比较,如果收益很高,商务成本相应也高,上海要想办法提高收益,不怕商务成本比周边高,形成一个高地,让高成本成为一个门槛,进入上海的各种资源流要超过这个门槛,低了进不来。上海的核心应该是做金融,把金融做强了,门槛就高了,收益就高了,同时周边的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就错开了,这种竞争就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互补竞争了。

  扩大世博溢出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长乐说,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地位的提升是区域同城化的必然要求,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扩散的作用,对整个同城化的未来发展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周边城市主动接轨中心城市是实现区域同城化的必由之路,主动去享受、分享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优势要素,有利于实现自身城市地位的提升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他建议,以 “后世博效应”为契机,促进区域同城化效应,如延伸后世博的区域放大效应,加快跨地域的资源和要素流动;强化后世博的区域乘数效应,推进跨省市的转型;传承后世博的区域文化效应;放大世博的溢出效应;响应后世博的区域生态效应,推进低碳生活的实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