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齐河县以产业园区建设和居住社区建设为总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产城共进、科学布局、城乡统筹,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0 年的28 平方公里拓展到47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23 万增加到33.4 万,城镇化率提高到53%;全县1014个行政村规划为60 个大社区,已开工社区42 个,启动村庄218 个,已有2.9 万户、11 万多农民入住新居。全县GDP 达到410 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高于全省6 个百分点;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 以上,在德州市率先进入全省30 强;城镇职工在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20% 以上,做到了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了质量与速度的双提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华通讯社、山东新闻联播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新型城镇化的“齐河路径”作了深度报道,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和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等多项荣誉称号。
背景及起因
齐河县隶属山东省德州市,与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总面积1411 平方公里,总人口63 万,辖13 个乡镇、2个街道、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境内有4 条铁路、4 条高速公路、5 条国省道和7 个高速出入口,20 分钟到达省会济南,1 个半小时到达北京。2007 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推进济南“北跨西进”,在省城总体规划中把齐河县纳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德州市适时提出“南融北接”、“济德一体”战略。2012 年末,山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一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即:山东省域中部以济南为核心,建成城市群经济圈;西部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打造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作为“济德一体”南融济南“桥头堡”的齐河县,正处于省会城市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核心层。2010 年,原担负黄河防洪防凌任务被禁止开发的63 平方公里黄河北展区开发解禁,恰逢德州“南融北接”,济南“北跨西进”,高铁“呼啸而至”,济南高铁北站落户齐河,全省“一圈一带”新型城镇化战略提质增速。齐河县委、县政府顺势而动,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做出了建设“济南北城”的战略部署,主动接受济南辐射,全面对接济南发展,谱写了发展新篇章,进入全省县市30 强,奠定了构建全域城镇化的坚实基础,成为山东省县市发展的排头兵。
主要做法
(一)顶层设计,优化城镇布局。规划的档次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功能和品位。齐河县按照省会北城的目标定位,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按照与省会济南同城规划的理念,先后编制了《齐河县现代城镇体系规划》、《齐河县城镇化发展规划》,构建以县城城区、城南新区、黄河北展区“三区”连体,经济开发区、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区、赵马工业园、潘店煤电科技产业园“四园”推进,赵官镇、潘店镇、焦庙镇、宣章屯镇、表白寺镇“五镇”支撑,60 个农村新型社区遍布全域的“3456”新型城镇化体系,形成 “一体两翼,三轴一带”的总体布局,即以县城规划区内中心城区为一体,以县域南北两部为两翼,以济南建邦大桥、济齐黄河大桥、长清大桥为三条发展轴和沿黄河生态景观带。
(二)加大投入,提升城镇承载力。一是做大城市。按照“一城三区”的总体建设思路,先后投资200 多亿元,实施了城市建设三年大投入计划。在主城区,投资60 亿元对主干道路及背街小巷全部进行升级改造,同步加强电讯、给排水、热力和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对5 个旧城片区、9 个城中村(棚户区)全部实施拆迁改造,房地产开工面积每年在100 万平米以上。建成了以迎宾广场、沁园、老倪伦河景区为代表的城市园林工程,城市绿化率达47%。在城南新区,投资40 多亿元,建成了纬十四路、纬十七等8 条道路,“七纵七横”的道路框架初步形成。在黄河北展区,启动了63 平方公里的黄河国际生态城建设,投资100 亿元实施了路网、水网、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黄河大道、旅游路、科技路等6 条道路,启动了济齐黄河大桥建设,搭建起生态城道路主框架。二是做强小城镇。按照“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原则,大力开展了“小城镇建设行动”。三年来,全县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0 多亿元,建成了以赵官镇为代表的资源带动型,以潘店镇、表白寺镇为代表的工业带动型,以焦庙镇为代表的商贸带动型,以宣章屯镇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带动型,以祝阿镇为代表的旅游服务型等5 种小城镇建设模式,潘店镇、赵官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示范镇建设行动”示范镇,并被推荐为全国重点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全面提升,吸引了3 万多农村群众到镇区购房、置业、务工,每年贡献城镇化率1.5 个百分点。三是做优农村社区。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齐河县城镇化的创造性实践,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起步早。2008 年,在全省率先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启动建设了南北、子张等一批社区,带动了全省社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其次,规模大。规划建设的社区都在5000 人以上,乡镇驻地在万人以上。全县1014 个行政村合并为361 个行政社区(村),在此基础上又规划为60 个大社区。全县已开工社区42 个,启动村庄218 个,已有2.9 万户、11 万多群众入住新居。第三,配套全。按照“五化八通八有”标准(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八通即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宽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八有即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洪州、华中、南北、古城苑等建成入住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警务室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供暖、供气及污水处理设施齐全,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里人生活。洪州社区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第四,效果好。齐河县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借助土地增减政策,按照净增耕地每亩15 万元补助群众住房、基础设施配套、拆旧复垦等,群众每户只需缴纳3—5万元就可入住新社区,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新开社区群众同意率均在95% 以上,入住群众满意率均在98% 以上。
(三)高效融资,增强城镇内动力。城市建设资金是关键。齐河坚持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城市建设,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做好经营城市文章。成立了县民新资产营运公司,通过置换、租赁、挂牌出让等市场化手段,盘活城市有效资产,加快城镇建设。三年来盘活土地资源2000 余亩、资金过百亿元。二是做好融资文章。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外资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成功引进山东高速集团、西城集团等战略投资企业,国开行、农发行、工行、建行落实资金22 亿元。引进太平洋集团、绿城集团等企业采取BT、BOT 融资模式参与城市建设,形成投资、经营、回收良性循环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三是做好统筹社区建设资金的文章。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是关键。齐河县结合实际,通过三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即政府补一块,整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资金、惠农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用于社区建设;银行融一块,成立社区建设融资平台,与农发行、工行等银行合作,多渠道融资,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农户拿一块,群众在社区开工前每户缴纳1—2 万元的启动资金。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有效破解了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四是做好争取上级资金文章。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支持,3 年共争取城镇建设资金20 多亿元。
(四)培植产业,增强发展驱动力。产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一是培植新型工业。培植了旺旺集团、百多安、远达模具、金能化工等高端食品、医疗器械、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煤及高端化工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12 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0 家,过亿元的企业4 家。被评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城、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二是培植现代服务业。坚持物流、旅游和高端服务业多轮驱动,建设了盖世冠威、普洛斯等八大物流基地,每年物流总额过千亿元;实施了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大观园、晏子湖、玉带湖等全省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泉城海洋极地世界项目获评国家4A 级景区,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项目今年“五·一”前正式营业。黄河国际生态城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齐河县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强县,全县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20 万人次,旅游收入过20 亿元。三是培植都市农业。立足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品质农业、生态农业,打造省城周边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每年全县80% 以上的农副产品销往济南;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收,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6 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取得的成效
(一)城镇化进程实现提质增速。齐河县科学确立了建设“济南北城”的城市定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 年的28 平方公里拓展到47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23 万人增加到33.4 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3%,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职工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大幅提高,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了城乡协调互动,资源集约节约,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量的提升和质的突破。
(二)城市形象有了明显提升。围绕总体规划,实施了大交通、大供电、大绿化、大水网、大供暖、大供水、大供气、大通讯等八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玉带湖、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欢乐城、德百新时代广场等一批亮点工程、标志性建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镇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明显提升。
(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将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让园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条件,县经济开发区培植起永锋钢铁、金能公司等一大批领军企业,四大工业园区取得突破性发展,创造巨额利税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职工收入,促进了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集聚,形成以业兴城、以业带城的良好局面。(四)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齐河县每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全县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教育、卫生、医疗等设施实现了标准化配套, “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经验与启示
在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顶层设计、高速推进、高效经营。齐河县坚持与省会济南“同城规划”的理念,主动承接上游城市产业转移,把城市做强做大,实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同步发展,探索出了大城市“卫星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二是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是城镇化的领导者、组织者,通过制定政策、要素配置等手段,找准切入点,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掌握工作全局,使城镇化朝着预定的目标推进。三是必须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市场是城镇化的撬动棒、助推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必须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破解资金、财力等要素制约,保障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群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推进城镇化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无论是城中村、区中村、棚户片区改造,还是农村社区建设,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让群众主动参与,必须让利于民,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才能调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推动工作开展。
齐河县案例专家互动交流
赵全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马庆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处长、博士
赵全厚:我听完案例之后很受鼓舞。齐河抓住时机,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做了很多融资创新,县委县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
土地置换这么多年后,现在以土地进行支撑,有一个问题是产业园区是向县城集中,还是分散在各个大村庄。农民进入这些园区以后是不是还从事农业生产呢?还是齐河的土地已经发生流转呢?我不担心齐河的债务问题,如果做得不好,有可能是会出现流动性风险。从长远来说,这样的地方很有希望。
马庆斌:齐河也是我山东老家的一个县,感觉很亲切。这个案例反映出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在2010 年,受领导委托,我专门写过城镇化的研究报告。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这么深。后来在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过程中专门去了河南,就新型社区的问题进行调研,都是逐步由农村到城市,应该说是有效的做法。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四化”的趋势,即东部化、特大城市化、群体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为什么说齐河的做法是有效的,它符合几个趋势。第一是中小城市化。第二是中西部化。第三是就地就近城镇化、农村社区化。农民无需进城了。如果产业出来带动城市文明,农民适度进城,也是新的城镇化。最后是人的城镇化,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如果我自己在北京,家人都在山东,肯定很痛苦。我想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顾全家庭的幸福。 建议有两点,一个是要固定生态,不仅要看得见山,还能望得见水。第二就是乡愁。很多农村的古树、古景、古桥、古文化全被拆了,表面上现代化的大马路、大广场很美,其实是丢弃了很多特色。我说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