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助力青工活力“第三个8小时”——基层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的作为
时间:2014-05-12 17:52:4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潘芸 明亮 

  项目背景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大核心问题,而作为纯工业地带、外来青工占比高、人口净流入地的基层政府,究竟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开展哪些工作?大浪青工活力“第三个8 小时”项目正是我们几年来的一点探索与实践。

  大浪原属于深圳关外的工业地带,人口暂常比例倒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大浪位于深圳市中心城区以北, 是从原深圳宝安龙华镇分设而来,现隶属于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成立于2006 年4 月29 日,辖区面积37.84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8 平方公里;下辖5 个社区工作站、20 个社区居委会(均为“村改居”社区或称“城中村”社区)。现有各类企业5600 多家(包括贸易,工业,商业等),总人口48 万人,80% 为青年群体(18-40 岁),而本地户籍人口只有9328 人,暂常比例严重失衡、倒挂,是典型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区域。

  大浪40 万外来青工的市民化是他们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实现青春梦想的关键,而我们以青工活力“第三个8 小时”作为重要切入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等因素是城市农民工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对于大浪40 多万外来青工而言,婚恋交友、心理调适、成长烦恼、人生规划等问题更是经常困扰着他们。他们也是一群敢想敢闯、独立自主地选择人生道路的年轻人。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们发现,他们渴望得到企业的认可、城市的接纳和社会的关爱。他们有强烈的参与社会、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需求,希望通过努力和创造实现身份角色的转变,改变现实境遇和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青工的素质决定着大浪的未来!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们一直关注青工的“第三个8 小时”(第一个8小时是工作,由市场、企业来安排;第二个8 小时是家庭生活,由个人自我安排;“第三个8 小时”主要是指在业余时间、公共空间完成的社会活动,应由政府、社会共同安排)。以此作为提升青工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更快成长的突破口。我们始终坚持提供扎根基层、便于参与的社会公益实践,创造改善公共活动空间,引进聚合外部社会资源,为广大青工朋友开辟了一条“主动参与- 拓展能力-提升素质- 融入城市- 奉献社会- 实现梦想”的发展之路,为他们营造充满活力的“第三个8 小时”。

  几点探索

  一、“主动引导”,积极创造青工公共活动空间

  大浪片区曾是原深圳宝安龙华镇的配套工业区,片区功能单一,公共空间、生活配套严重不足。广大青工每天重复着“流水线- 食堂- 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一生活,整个片区缺少公共活动场地,更少有青工文体活动。与深圳关内的城区不同,大浪片区更多的空间场地、物业资产等都归属于当地企业或本地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并且兼顾社区、企业和广大外来青工的需求和利益,必须通过耐心细致地劝导和持续地配套资金投入,引导社区、企业让渡部分经济利益,释放更多公共空间和活动场地。

  几年来,我们先后投入近3 亿元配套资金,陆续兴建和改善了一批公共活动设施和空间场地。主要包括:羊台山森林公园、劳动者广场、大浪会堂、大浪绿道等18 个社区服务中心;还有14 个社区公园,8 所民办学校,5 座劳务工图书馆,4 个青春幸福驿站等。这些公共设施和活动空间的开辟,极大地丰富了青工的业余文体生活,他们在“第三个8 小时”可以漫步美丽的绿道,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可以徜徉公园广场和工友在绿草地上嬉戏游园;可以到图书馆“充电”,到“幸福驿站”寻找心灵的港湾,到社区服务中心体验家的温暖;不少外来青工因为有了这些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而愿意工作生活在大浪。尤其是地处大浪核心区的“劳动者广场”,已经成为广大青工最喜欢、利用最充分的公共活动空间。特别是每天傍晚时分,广场几乎都能吸引上千人到这里休闲,10 余种不同类型、不同主题活动相互独立、同时开展,相得益彰。曾有一位青工朋友离开大浪后又回来,他说,因为在深圳的其它地方没有“劳动者广场”!

  二、“穿针引线”,搭建青工文化活动平台

  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硬件设施的改善,需要政府的投入以及社区、企业的积极支持,而青工文化活动的开展则更需要多方协作和参与。“星光大浪”就是这样一个由我们政府、企业、义工队伍、青工等共同协作参与的青工文化活动平台。我们提供活动经费和专业指导、企业提供舞台及训练服务、义工队伍协助维护现场秩序、广大青工积极踊跃参与。几年来,已经有超过3000 名青工登上这个舞台,“星光大浪”受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的关注。从“星光大浪”走出来的青工乐队“部落组合”,在2011 年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上勇夺流行音乐大赛组合组第三名以及单项奖“最佳音乐表现奖”。他们在参与中成就了梦想,成为成千上万青工的励志榜样。

  “圆梦大浪”让爱心企业家与困难青工“面对面”。青工选手可以通过猜歌闯关的方式获得爱心企业提供的公益基金,并现场捐赠给某位困难青工。借助这一活动平台,企业家的公益爱心和青工的危困需求实现对接,青工娱乐活动中融入更多公益慈善因素,让爱和温暖通过青工活动在大浪传递。

  “大浪大学堂”以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大浪“好青年”。我们积极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整合政府、科研院所、民间机构、企业等四方资源,在辖区构筑了一座青工学习型家园——“青年梦中心”。我们特意邀请“有情怀、接地气、高水准”的香港大学朱涛老师带领他的团队进行方案设计。由“好人好事”公益教育机构运营的“大浪大学堂”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青年成长课程。他们实施了“广大青工服务计划”、“青年榜样发展计划”、“在地组织支持计划”,推出了“青春故事汇”、“进步银行”、“一人一伙伴”、“青工带你游大浪”等活动品牌,激发了广大青工自主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看到了青工在“社会交往”、“成长调适”、“素质提升”、“自我展示”等方面特有的潜质和活力。

  开放共建、多方参与的文化平台还包括了“羊台山艺术团”、《羊台山》杂志、羊台山书友会、《浪花》青工报、劳动者论坛、大浪戏剧社、书画摄影协会等,各种社团在大浪蓬勃生长,青工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不但愉悦了身心,更提升了自己,一批年轻作家、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在大浪成长。青工自创歌曲《有一个地方叫大浪》表达对大浪的热爱。青春、阳光、进步、健康成为大浪青工文化的标识,2012 年大浪青工文化被文化部评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三、耐心呵护,培育青年公益组织

  40万青工是大浪的主人,他们独立、自主的责任担当是大浪未来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这几年,我们也注意引导和培养青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并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融入城市,找到归属,赢得尊严。截至目前,我们已有26 个在地的青年公益组织活跃在大浪。这些组织成为广大青工参与、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大浪义工联曾荣获“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我们大力发展青年义工队伍,呵护培养青年骨干,传播公益志愿精神。小草志愿者协会是由来自大浪一线的青工夏东海发起,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有成员1200 多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依托劳动者广场,开展面向广大青工的文化活动,每天坚持、风雨无阻,“广场义工”成为了大浪一道亮丽的风景。沐恩志愿者协会则以环保、生态为服务内容,他们以大浪绿道为活动阵地,聚合了十家企业会员和800 名义工,他们宣传环保,守护社区公园和绿道,为生态大浪摇旗助威。

  “爱心之家”让帮扶救助之风在大浪接续。这是一家专门为外来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及相关服务的公益组织。成立7 年来,已为近千名远离家乡遭遇困难的务工青年提供帮助,许多“爱心之家”的义工都曾接受过她的无私帮助,而如今他们也参与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中。

  “优秀轮滑”是由一群活跃在劳动者广场、热爱运动的年青人组织的趣缘社团。我们协助他们规范注册,如今已发展会员2000 多人,他们在展示青春活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大浪精神、大浪形象的传播者。在2013 年的深港建筑双年展上,他们通过轮滑运动把“舞动青春”、“火热大浪”的形象带到了国内外嘉宾和友人的面前。“篮球部落”原本只是几个热爱篮球的青年人自娱自乐的社团,在我们的鼓励下,他们参与公益,自筹经费,帮助困难的青工,逐渐成为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益组织。

  四、“招善引智”,拓宽青工全面成长视野

  40 万青工的成长和提升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仅靠大浪本地的资源力量很难完成。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与青年成长相关研究机构公益组织保持紧密的互动和合作。

  我们与综合开发研究院、好人好事公益教育机构等共同发起“大浪之友”公益人士联合会,诚邀国内外热心人士担任社会建设顾问,加强了大浪与外部的广泛联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成为我们的有力援军。通过“大浪之友”,北大同学将大浪作为社会调查的现场,而大浪青工则走进北大课堂、参与他们的课题汇报和交流;大浪草根合唱团第一次与美国耶鲁大学男声合唱团同台献唱;在“以大浪看中国新型城镇化-大浪VS 欧盟四方对话”中,大浪青工与国际学者亲切交流,分享大浪青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体会。我们还组建了“大浪公益联盟”,通过招善引智,为大浪内外社会组织搭建对接平台,把优秀的社会组织引入大浪,帮助本土社会组织成长。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小鸭嘎嘎公益基金会、好人好事公益教育机构等社会组织与大浪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助力青工成长。“大浪之友”、“大浪公益联盟”已经成为我们招善引智,聚合社会力量的有效载体,迸发出正能量,正悄然影响和改变着大浪的青工。

  我们的愿景

  大浪作为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边缘工业地带,近40万青工的融入城市、有序市民化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关键。作为基层政府,我们的责任重大。但实践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因此,聚合社会的公益力量,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青工自我发展等都异常重要。

  我们热忱欢迎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社会公益力量、民间智库加入我们的队伍,成为我们的“大浪之友”。希望国内外各界的专家学者、爱心人士走进大浪,助力青工成长,让他们的梦想在大浪落地生根,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自信、从容和有尊严!

  2013—2014 年深港双城双年展上,最富有活力和激情的一幕就是由荷兰新城研究中心推荐的“大浪日”,激情的歌声与飞跃的轮滑将大浪青工的强健、乐观、自信传达给中外嘉宾。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展现出她最为有力和健康的青春脉动。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的目的不是要宣扬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成绩,而是为了寻找知音,相信有更多的实践者也面对我们同样的问题,在一个年轻化的移民聚落中集聚正能量,建设一个健康进步文明的社会,我们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我们共同来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篇大文章。

  大浪案例专家互动交流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就业议程理事会理事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
李津逵: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深圳城市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潘 芸:深圳大浪街道办副书记

  张幼云:通知的时间很短,去年去了大浪以后,确实很受教育。他们的重点不仅是对40 万青工进行市民化教育,而且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以人为本的发展。让青工融入社会,让他们充满自信的、从容的、有尊严的生活。我们现在提倡体面劳动、体面工作和体面生活,核心是人的尊严。这点很重要。

  联系前面樊纲院长的发言,我觉得“第三个8 小时”跟第一个工作的8 小时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讨论的是农村转移的青年人,他们能不能市民化,关键在于安居乐业,就是要保证长期的就业稳定性。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取得这一点,不仅让“第三个8 小时”过得好,首先第一个8 小时的工作必须稳定。“第三个8 小时”的概念非常精彩,为了让他们能够长期地留下来,在这里得到发展,政府如何营造一个空间,动员企业家和工会,用三方机制营造一个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氛围,还要思考和充实更多的东西。

  廖晓义:非常惭愧没有去过大浪。只能到了现场调研才能发言。我们从1996 年开始推动绿色社区,在城市社区做了12 年以后,2008 年才转向乡村。一般做社区工作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能把社区当做一个家,给我带来很大震动,是特别宝贵的经验。我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交流。第一个是关于社会组织。我特别想知道这么庞大的人群,社区的党组织、社区的行政组织、社区的自组织,以及社会的社工组织,互相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它们如何区分各自的责任,社会公共事务是给哪些组织做的,还有哪些私事是我们自己解决的。第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资金是怎么支持这些组织开展活动的。第四,这样一个城市社区跟周边的乡村社区有没有联系。第五,文化教育内容大致分哪几个方面?

  李津逵:第四个问题不用回答,在大浪的前后左右都没有农村了。第三个问题也不用回答,他们非常困难,不是一级财政,他们从公务员的日常办公经费中挤出两千万,就是要做青工的“第三个8 小时”。大浪本来是作为工业区规划的,到人太多不得不成立一个办事处的时候,也没有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

  潘芸:我希望可以请廖老师到大浪去,这五个问题可以在大浪进行深度的交流。首先我非常诚惶诚恐,在今天这个场合跟大家分享大浪的案例。在整个社区,本地人口只有不到5%,这么多的青工在大浪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浪就是他们建设的成果。目前几十万的青工住在五千多栋民房里,如果这些青工离开了,大浪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繁荣,也就不能称之为大浪了。所以留住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确实是街道党工委的重要课题。工作的头几年是很艰难的,比如经费问题。我们自己把有限的财力投入进去,建起了很多公共空间。有很多活动都是培养他们自己去开展,这就不需要资金投入了。比如轮滑,是志同道合者组成的社团,我们只是提供一些老师,更多的是培育他们的自组织。

  还有一方面是依靠社会力量。尤其是从2012 年开始,李津逵老师关注我们以后,聚合很多社会力量,我们成立了大浪公益联盟,许多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和专家们都过来义务帮助我们。各位专家老师现在知道有一个地方叫大浪,有40 多万的青工需要大家的关爱,希望大家到大浪来帮助我们。谢谢!

  李津逵:大家注意到没有,潘芸同志听到廖晓义老师提问之后,她首先说的是什么?欢迎您到大浪来。这就像很多地方政府看到世界500 强,眼睛就一亮一样。今天优秀的地方长官是看到优秀的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机构,眼前就一亮。

  张幼云:前两天,深圳有一个企业使我想到大浪的问题。职工发现在企业交的社保和工资完全不对应,没有得到保障。我想不仅要保证第三个8 小时,第一个8 小时就很重要,要让企业真正的履行社会责任,工会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在工人这个层面,要有自我保护能力及对权利和责任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就业的稳定性。企业爱护工人,员工爱护企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第三个8 小时跟第一个8 小时密不可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