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增加100万人,需要100平方公里土地、2200万平方米住房、1.2亿立方米年用水量……”昨天上午,在“聚焦改革 情系民生”报告会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周立云作题为《破解“大城市病”,创新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报告时指出,北京要治理“城市病”必须首先控制人口,同时要保证区域协调发展。
北京13年人口增750万
在现阶段,一般将“城市病”定义为人口及相关发展要素向大城市过度积聚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统称。周立云表示,北京面临的也是人口过快增长。
“北京在2000年至2013年的13年间,人口增加了750多万,而新西兰2013年的人口才447万。”周立云分析,人口过快增加必然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巨大,
周立云说,据北京市社科院测算,每增加100万人需要100平方公里土地,“目前东西城的面积加起来是92.4平方公里,100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东城加一个西城。”测算还提出,需要新增住房建筑面积2200万平方米,新增保障性住房约12万套,公交出行日增长增加110万人次,年用水量要增加1.2亿立方米,新增普通中学33所,小学42所等。
周立云说,这些年来,北京建了那么多地铁,盖了那么多房子,修了那么多条路,特别是治理污染下了很大的工夫。可是现在交通、环境、住房、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我们去想什么原因?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人口多、增长太快。”周立云认为,北京的建设速度、治理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北京一些地区人口短期内聚集形成“人口倒挂”现象,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当配套服务和管理跟不上的时候,特别是居住和就业解决不好,就可能产生环境、安全、秩序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周立云表示,破解“大城市病”除了要控制人口规模,还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并且在考核评价机制、规划实施机制、投融资体制、法治等方面有所创新。
另外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也是解决北京城市功能疏解、控制人口、治理“城市病”难题的根本出路。“2013年40%以上的外来常住人口来自津、冀、鲁、晋、蒙等周边城市,其中来自河北的就占到23.7%。大家想想如果河北发展水平和北京相当,肯定可以有效减轻北京人口相关发展积聚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