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5月2日电 (记者王慧敏、顾春、江南)人们常用“三头”来形容如今的浙江农村:“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路面到地头,超市到门头。”日益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不但让农民“出门有路,抬脚上车”,还一下子拉近了城乡距离,使浙江成为我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多山,过去人们用“汽车跳,浙江到”来形容浙江行路难。2003年以来,浙江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农村公路里程由2003年的3.6万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10.4万公里,年均增长30%。近3万个行政村全部通上等级公路并实现路面硬化。浙江80%以上的村民15分钟之内可到达乘车点,到乡镇集贸市场的时间减少约70%,到县城的时间减少65%,每年减少车辆运输成本约2000万元。
乡村公路带动了农民增收。公路推进到哪里,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浙江公路沿线近1/4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泰顺县新浦乡潘山村杨梅大户梁碎海深有感触:“过去卖杨梅靠肩挑,一半以上烂在路上。如今通了公路,经销商车开到门口收购,年年抢购一空,所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武义县58个“康庄工程”项目建成后,全县基本实现了1小时交通圈。随着通往发达地区的公路越来越畅通,一拨拨来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游客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武义从一个山区小县一跃跨进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圈”。据悉,受益于农村公路建设,10年来浙江全省农民增收超过800亿元,拉动GDP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
随着路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快速蔓延,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建路后,浙江17.3%的行政村房屋建设增加,21.8%的行政村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浙江的城镇化率从2002年的47.5%上升到了2012年的63.2%。2013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已连续29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差距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