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贵州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
时间:2010-08-02 10:20:10  来源:金黔在线(贵阳) 

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

——省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解读

1机遇在哪里

关键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机遇难得,必须奋发有为、乘势而上。

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问题,强调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条件明显改善。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省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从而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林业局等有关部委正在帮助我省编制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这一规划的实施,无疑将极大地促进我省的城镇化建设。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了29.9%,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全省上下已形成了广泛共识,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城镇化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访省发改委主任刘远坤

城镇化是21世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当前,贵州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最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如再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缺少动力。省发改委主任刘远坤说。

结合我省的实际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口综合素质,节约建设用地,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城镇化加快发展后,产业就会向着城镇积聚,好的企业、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在城镇才会有效益,就能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此外,城镇规模扩大了,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迅速发展。

刘远坤认为,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给我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如果把握住了,贵州就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当前最重要的机遇是,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进程的基础条件已打好,就是我省的快速铁路体系建设和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已初显雏形,在“十二五”规划中主骨架可形成。过去贵州发展中,最要命的是交通“瓶颈”制约,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现在,贵州通达全国的快速铁路体系建设和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已初显雏形,在“十二五”规划中交通主骨架可形成。这大大缩短了对外联系的“时空距离”,贵州逐渐进入全新时空时代,彻底打破了制约我省发展的交通“瓶颈”,为经济提速装备“引擎”,从而极大加快我省城镇化步伐。

刘远坤认为,我省在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要加快我省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基础。进一步加快形成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尽快地形成高速公路系统和快速铁路体系。加快编制好我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的综合规划”解决工程性缺水这一影响我省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加快解决我省的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加快我们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真正的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形成战略新兴产业。

贵州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外部环境已经具备——访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杜清

30%,是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门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这一规律,贵州29.9%的城镇化率预示着全省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周期。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杜清认为,新时期,新发展,贵州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从“量”到“质”,将实现一个飞跃。

在国家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下,推动城镇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扩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大投入”也将对城镇化加快发展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从而产生“大拉动”的效应。大交通,大提速,贵州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所需要的强劲动力和良好外部环境已经具备,贵州快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中。

杜清说,贵州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在实施“以大带小”战略,贵阳市处于这一战略的“龙头”地位,要有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首先,这个“龙头”必须要做大做强。结合贵阳市总体规划、路网建设,产业发展,贵阳市围绕“北拓、西连、东扩、南延”的发展战略,正在加快实施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构建城市群,提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2小城镇发展是重点

关键词:大力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根据我省农村人口多、地理条件差、适合发展小城镇的实际,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按照经济发展规律,重点发展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镇,将其培育成当地经济的龙头,更好地发挥其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乌江镇扬长避短打造特色城镇化

贵阳到遵义,乌江镇是必经之地。提起遵义县乌江镇,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当地口感细腻、百吃不厌的“乌江鱼”,这个几乎是沿着江岸依山而建的小镇,聚集着100多家以“乌江鱼”为主打菜肴的餐饮店。4座不同风格,带着历史痕迹的大桥高高地跨在江上,百姓的楼房点缀在两岸郁郁葱葱的森林中……。

这个工业、农业都欠发达的小镇,去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8.6%。

“乌江镇底子太薄了。”乌江镇副镇长刘永涛解释说,乌江镇原先有53家企业,但大多是高耗能企业。为了保护环境,乌江镇咬牙陆续搬、关、停这些高能耗企业。截至今年,53家企业只有不到10家在生产和半生产状态。

农业也不是乌江镇的强项。全镇国土面积6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有8920亩,基本上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但是,乌江镇的区位优势,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必然结果。”刘永涛说。工业、农业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无法做大做强,乌江镇只能从饮食、旅游上下足功夫。“‘乌江鱼’为我们打造小城镇建设,开辟了另外一条特色的道路。”

该镇找到国内知名设计院打造蓝图,按规划大力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2009年,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了乌江移民广场、乌江大道B段道路工程、乌江迎宾大道风貌改建工程、集镇道路路灯安装和改造工程、江北红军街路面石板铺设、停车场等“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

在城镇化建设中,乌江镇投入大量资金对污水和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乌江镇污水处理厂投资450万元,处理能力为2000吨/日,目前正在试运行调试阶段,不久将正式投入使用。在垃圾处理上,乌江镇新建了部分垃圾箱,财政还拿出16万元解决环卫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每年数十万元的垃圾搬运费全部由政府“买单”,一个新选址的垃圾填埋场也已确定。

乌江镇餐饮业相当发达,如何打好餐饮这张牌,乌江镇做了周密的安排。

打造餐饮风貌街,政府给出优惠政策,把数十家餐饮店集中到高速公路的路边;向有关部门申请,将高速路出站匝道上移,与风貌街无缝连接;最重要的是,近几年来,对在乌江镇从事餐饮服务的人员每年进行1至4次,每次一周的技能培训。培训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受训的人员每天还有8元钱的补贴。刘永涛自豪地说,乌江镇餐饮服务整体水平在全县领先。

这些手段,有效促进了乌江镇的城镇化发展。乌江镇有一个社区和4个村,截至今年年初,该镇17000多人的总人口中,集镇人口就超过10000人,从事餐饮的人数上千人。三产的发展,不仅繁荣了乌江的城镇经济,增加城镇容量,同时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以路网建设为核心,优化城市布局

关键词:以城市综合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把路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城市路网建设带动城市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通过现代交通网络,把大中小城市联结起来,形成城市群,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

建好新型桥头堡展示贵州新形象

从贵广高速、贵广快铁进入贵州,从江是第一站,是贵州的桥头堡,从江城乡的魅力关乎贵州形象。从江将在洛贯产业承接区域建设一个具有高标准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发展、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集休闲旅游度假和沿海地区农户产品供给的新兴次中心工业城市;把老城区建设成为集旅游、生活、商业和物流为一体的苗乡侗寨江滨旅游城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展示贵州新形象,从江县委书记杨俊说。

“十一五”以来,从江县有机结合城镇建设与原生态民族旅游大县建设,抢抓“一高一快”建设契机,突出“一城两区”及“一高一快”沿线乡(镇)、村规划和建设管理,“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5.15亿元加快城镇建设,形成了以县城区为核心,7个中心乡镇为辐射点的城镇发展体系,一个生态江滨园林城镇已初显雏形,预计今年底城镇化率将超过22%。

随着夏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的建成,从江将成为西南地区出海重要通道,成为改变贵州区域发展条件、推进贵州与珠三角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紧密联系的桥头堡。

根据省委规划,该县将重点依托“一高一快”大通道,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洛贯产业承接区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大洛贯产业承接区投入,筑牢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根基;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强化产业经济主导地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完善城镇绿化、供排水、电力、通讯、广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城镇集聚服务功能;打破社保、户籍、教育、住房等制约瓶颈,确保新进城人员“进得来,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使全县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3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造秀美苗岭明珠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建设,凯里将成为我省靠近粤港澳地区的前沿城市,成为接受珠三角、长三角工业转移的主战场。凯里市委书记杨正明接受采访时说,凯里将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培育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造秀美苗岭明珠,建成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后花园、菜园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树生态民族招牌,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目前,凯里正积极对接“两高”快速通道做好旅游规划和宣传,加快星级宾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旅游交通和接待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带——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带的开发和建设,全面提高旅游承载能力。着力抓好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凯里东方苗侗斗牛文化城、香炉山蚩尤陵园和龙井谷苗族药浴城等旅游项目。打造苗侗工匠城,建设民族旅游商品集中生产和销售基地。

筑巢引凤建园区,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第二产业。占地48平方公里的炉山至碧波工业循环经济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平台。已有5户中型以上工业企业招商落户该区,其中年产60万吨氢氧化铝项目一期已投资15亿元。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布局不合理、影响市民生产生活或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企业,逐步关闭或搬迁到工业循环经济区,使城区腾出空间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先后投入4.93亿元支持一批工业企业异地搬迁技改,重点扶持一批冶金、建材、民族制药、食品加工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加大煤炭、玻璃、电解铝、金属镁、硅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的技改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瞄准市场调结构,打造生态绿色的城郊型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一批蔬菜专业生产基地。调整优化蔬菜种植品种,努力满足市民多样化和珠三角、长三角市场需求。积极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建立完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等农产品销售网络。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推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在超前的、符合实际的城市定位思想指导下,致力打好一、二、三产业基础,必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城市化建设步伐,凯里将很快成为一颗镶嵌在粤黔大通道上的璀璨明珠。

主要目标: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力争达到37%,2020年力争达到45%。

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突出特色、以人为本。

六项重点任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中的四个重要关系: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系,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尤其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到实现历史性跨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强力推进。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去协同推进。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到农业农村发展中去统筹推进。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到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中去加快推进。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当前抢抓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要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好城镇规划。

4发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关键词: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着力优化我省城镇空间布局,推动黔中经济区内各大中城市和其它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

让贵阳成为城镇化建设高地和领头羊

省委第一次召开专题研究城镇化问题的全会,在经济起飞时期,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全省的意志,是省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贵阳市市长袁周认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对贵阳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袁周说,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推进城镇化建设责任重大。贵阳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带动作用,也可以说,贵阳市城市化进程的快与慢,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全省的城镇化建设和水平。

近年来,贵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已达到65%,城市人口、城市规模5年增加了1倍。从“双中心、多组团”到“一中心多组团”,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15年,贵阳城市人口将达到345万,2020年将达到500万人口。目前,贵阳市已制定了“北拓、南延、西连、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面积1230平方公里,主城区面积500平方公里,向东南西北四个方面拓宽发展空间。

袁周建议,省委文件出台以后,一定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详细措施,能够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在建设黔中城市圈进程中,首先要解决取消贵阳到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的高速公路收费问题,还有,土地规划、指标要向贵阳城市经济圈倾斜,给予一定特殊政策。他表示,贵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城镇化发展策略,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发展的力度,成为全省城镇化建设的高地和领头羊。

建设我国西部出海通道上的重要城市

全会明确提出,遵义市要围绕中心城区200万人口远景目标,努力建设黔川渝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国内外知名红色旅游文化城市和我国西部出海通道上的重要城市,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新材料基地和全国绿色产业基地。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说,这些目标非常振奋人心。

慕德贵说,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空心的”、“沙漠的”。向200万人口城市迈进,遵义市正在开展实实在在的工作。首先,遵义机场项目已经获批,明年10月建成使用,高速铁路火车站3到4年内建成。这两个项目建成之时,就是机场、火车站城市组团建成之时。其次,遵义市正从各个方面为200万人口特大城市目标准备充分的产业支撑。国家目前已批准汇川经济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已构建一批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淘汰落后产业,加快产业重新构建的力度。同时,遵义市把第三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一极,大力推进。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速12.8%,位列全省第一。全市近年来以“转折之城、会议之都”为主题,着力打造的会展经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酒类博览会、茶博会两个会展品牌也声名鹊起。慕德贵说,遵义市还要继续举全市之力,把会展经济全力打造好,努力做出几个全国性的会展品牌。遵义市同时也提出了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目标,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第三,遵义市已形成了城乡互动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推进村庄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推进100万亩优质高粱、茶叶、蔬菜、辣椒,沼气池,人造林工程,努力实现畜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有效地让农村对城市经济形成反作用,起到支撑作用。

慕德贵认说,文化特色对于遵义推进城镇化进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遵义市围绕会址做了大规模的老城区面貌改造,老百姓非常支持。进入遵义市的几个高速公路收费站,都按照会址建筑特色,进行了重新打造,赋予其鲜明遵义特色。在农村,遵义市结合四在农家活动,开展黔北民居建设,推进整村改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小城镇之路,不少地区到遵义来学经验。遵义文化的彰显力日益增强,黔北民居每年拉动社会投资30亿元左右。

目前,遵义市自身已经形成了包括遵义县、仁怀市、桐梓县、绥阳县、湄潭县1小时经济圈城市群。核心区还有红花岗和汇川。在逐步兴起的“黔北城市群”,国酒茅台、装备制造业、绿色生态农业、制药业等各种经济要素有机结合,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群之间构成了较强的内在关联。

5产业在哪里

关键词: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我省城镇化滞后,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滞后,要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放在城镇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加快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要推动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贵阳市小河区委书记马宁宇说。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首先要强调产业集聚,这就是省委强调的“集约发展”理念。小河的实践证明,把相关产业向园区集中,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基础设施配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和土壤。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小河区选择了以“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为当前发展的突破口。今年以来,已有奇瑞客车、中煤装备的采煤机械、中国普天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改装车、凯沃重工的矿用机车等一批龙头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入住小河,201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00亿元,是2009年的4倍以上。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坚强的经济支撑。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坚持培养自主创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在省工信委和省科技厅支持下,小河区正在打造全省第一个产业创新联盟——“贵州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已获得“国家级贵阳小河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称号。该区正在建设的小孟工业园区已被中国环境保护部、意大利环境和海洋部批准为“中意合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西部地区第一个中外合作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技术和绿色理念支撑下的新型工业化,将使“宜居宜业宜游”有机统一,让城市更加符合老百姓的要求。

加快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要以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工业化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大力促进就业,推动农业人口适度向城市转移。小河区14.7万户籍人口中尚有2.22万农民,为了让农民变成市民,该区在不断“以创业促就业、以产业带就业”的同时,出台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文件,让所有农民全部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使农民拥有离开土地之后的生产生活保障。未来5年,小河区在水源保护区和环城林带之外将全面告别农业生产,逐步让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市民,过上现代城市的幸福生活。

马宁宇还认为,城市群将是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差异又为互补性产业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省委提出“集群发展”的理念正是切中了当前贵州省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要害。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产业配套性垂直分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有利于推动不同等级层次城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中提出支持黔中经济区建设,省委全会提出“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构建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的黔中经济区”,非常符合经济学规律和当前地方发展需求。按照经济学规律,1000亿GDP带动一小时经济圈,随着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和贵州省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黔中城市群发展的条件日趋成熟。在贵阳市保障市民饮水安全的“保护两湖一库”工作中,已经把红枫湖上游的安顺市平坝县列入工作范围;安顺市正在规划建设的夏云工业园,已经来到了贵阳市的边界。并且,贵阳与安顺在商用飞机等产业链上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建议省委、省政府把“贵阳-安顺同城化”选择作为推进黔中城市群和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

依托产业支撑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对贵州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且将遵义县列入黔中经济区及遵义市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和主战场,我们深受鼓舞,也感到责任重大。遵义县委书记陈志刚说。

近年来,遵义县以省委打造黔北综合经济区、遵义市委建设200万人口城市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契机,按照“打造遵义新城区”的基本要求,突出旧城改造、市场物流、工业园区、片区中心城镇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五个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近4年来,遵义县共投入34.93亿元新增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修建85万平方米房屋,城镇化率每年以1.6个百分点递增,已达到42%。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遵义县将遵循中小城市发展规律,立足自身基础和条件,走依托产业支撑,实现以产业发展促进广泛就业、以就业推动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基于这一认识,遵义县依托已经开工建设的遵义和平工业大道打造工业走廊,做强产业支撑。从现有的渝黔铁路和在建的和平工业大道、沿南白、龙坑及县城拓展区三合、苟江境内,纵深规划了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集中打造了遵义和平工业园、广东工业园、龙山铝工业园和苟江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重点发展铝及铝加工、精密仪器制造、医药食品等“不冒烟”的产业,预计未来2~3年内,总投资可达100亿到3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00亿元,提供15万人的就业机会,能够集聚近30万人口。依托龙坑区位优势打造现代物流中心,繁荣三产经济。龙坑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城区,遵义县正在高起点规划建设具有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积极吸引金融企业入驻,建设金融中心,努力把龙坑培育成为黔北乃至全省的现代物流基地。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县委决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对在县职教中心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遵义县籍学生免收学费,鼓励广大适龄初中学生就读职高,为城市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

陈志刚说,遵义县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在深入抓好医疗、社保等直接关系群众福祉的基础上,重点要以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四大改革为核心内容,探索一条依托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新路。把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集中打造黔北民居,将小城镇建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要增长极,从而带动全县发展。

虾子镇:产业催生城镇化

遵义县虾子镇是个热闹的小镇,这里有西南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小镇边上,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走进小镇,空气中弥漫着辣椒醇厚的香味,耳边传来“嚓嚓”的剪刀剪辣椒的响声,在小镇所有街道上,你都能看见忙碌的人们在给火红的干辣椒打包装运……

镇长张正伟正在准备资料,第二天要到省城有关部门申请实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现在人太多了,原有的供水系统已经不堪重负了。”

1983年,虾子镇第一轮总规修编启动时,只有一条不到8米宽,不足千米长的小街,人口也就1000人。随着辣椒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力开始涌进虾子镇,从事辣椒的生产与加工。

虾子镇开始扩张,提出“抓好城镇建设,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构想,并制定了“20年发展总体规划”。张正伟带领记者参观虾子镇时说,经过4轮的总规修编,截止2009年,虾子镇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8.1%,高于全国46.6%的平均水平。目前虾子镇有大小街道17条,总长度接近10公里,虾子镇比原来大了好几倍。

张正伟说,虾子镇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虾子镇当地种植辣椒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辣椒种植的面积超过35万亩。进行辣椒深加工的企业有4家,辣椒交易额几乎年年都创新高。2009年虾子辣椒交易量7500万公斤,交易额突破10亿元。

辣椒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虾子小城镇的建设。2.2平方公里的集镇上就有3.5万人,其中数千人是外地人,这对当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加速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开拓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虾子镇现在有6家房开商在搞开发,这个数量比一些小县城的房开商还要多。”张正伟笑着说。2003年的第三轮总规修编中,虾子镇新规划的城镇面积达4.8平方公里,7个功能区分得清清楚楚。包括北、中、南部居住小区、西北工业区、东北部水体保护区、东南仓储区、中部老城商业金融文体科技区、北部新城行政中心、南部休闲公园等等。图书馆、福利院、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正逐步完善,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

“产业和小城镇建设其实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张正伟说,小城镇的建设,同时促进了虾子辣椒产业的发展。2009年,虾子完成城建投资7960万元,粮油批发市场、万福商住楼、瑞鑫商厦等一批房开项目有序推进。“房价虽然都达到每平方米1400元了,但周边地区来虾子购房或居或商的人越来越多。”人员的流动,为当地企业解决了用工的问题。

贵山红辣椒系列食品厂是我省辣椒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之一,也是虾子镇最大的辣椒深加工企业,总经理胡广芬告诉记者,“贵山红”固定工作人员有100多人,但在收获辣椒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帮助处理辣椒,该厂最多时额外需要600多人来“帮忙”,正是有这些外地人的支持,今年该厂预计销售额可以超过1.5亿元。而虾子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000元,远高出遵义县的平均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虾子当年“抓好城镇建设,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6资金在哪里

关键词: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妥善处理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在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依法规范设立城建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将部分可以由市场运作的城市职能交由企业来经营,鼓励企业、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管理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变输血为造血——访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行长王永进

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行长王永进认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开发性金融对于促进城市建设加快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从成立之初,就一直高度关注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据统计,在国开行贵州省分行成立以来,累计投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1000多亿资金中,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达300多亿。截至6月底,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的贷款余额中,涉及城镇化建设的比例达40%以上。

10年前,中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且缺乏稳定性,主要依赖有限的政府财力,建设资金短缺这一“瓶颈”制约了城镇建设的步伐。

王永进认为,破解城镇建设资金难的一个途径选择,需要改变传统的“输血”为“造血”,搭建一个可为城镇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来源的投融资平台。

现阶段,投融资平台作为体现“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与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的一种创新载体,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探索的一个成功经验。通过政府、市场和开发性金融主动结合,使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相互转化和促进,不断创新融资机制。一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一方面可推动信用建设,加速形成市场机制,从而达到城市建设实现良性、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建设——访贵州省工商联主席郑楚平

省工商联主席郑楚平认为,建设资金不足,是贵州加快城镇化发展中的一大瓶颈,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贵州,依靠单一自我积累和有限的财力来支撑城镇建设,捉襟见肘。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解决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最为现实的选择。其中,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尤其是在县级城市化建设中,民间资本发挥的作用更突出。

逐步降低放开对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门槛,鼓励以多种形式吸引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国务院出台“新36条”,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包括政策性住房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涉及城镇建设的领域。

郑楚平认为,在思考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时候,要运用改革的思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激活民间资本,高效聚集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为此,政府要为参与城镇建设的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为其创造“给环境、给空间、不给限制”的外部发展条件。

7特色在哪里

关键词:特色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

要根据城镇自身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把城镇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各地产业和自然、历史、文化等条件进行规划,塑造个性化的形象和品牌,防止“千城一面”

让细节凸显民族元素

每一个视线里的角落,每一个手指触碰的细节,都会惊喜地发现苗族元素。

这是贵州天下西江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东明,在开发西江苗寨游方街时提出的构想。

两年前,西江苗寨白水河畔只有苗家人的吊脚楼,百年的风吹雨打,赤脚走在楼板上,咿咿呀呀的声音伴着寥寥炊烟,便是一天的景象。

两年后的今天,经过天下西江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白水河畔渐渐繁华起来。入眼的还是吊脚楼建筑群,却变得整齐精致,里面集聚了酒店、餐饮、酒吧、展览馆、工作室等城市色彩。临水的一面则设置一排阳伞和木桌椅,供游客喝茶休憩。

与城市里的酒店一样,西江的“郎云台酒店”也有大堂、标准间,但大堂里有苗家人手工制作的蜡染画,服务人员身上穿的是苗族服饰修改过的制服。就连房间门把上的一个小图钉,也雕刻了苗族图腾。

一边是苗族文化,一边是现代元素。两者交织,打造一个极具民族风情的旅游商业区———天下西江公司正在做这样的范本。

当初为了挖掘西江的苗族元素,郑东明还专门研读了记载着苗族历史生活和文化习俗的《苗族贾理》。而后在保留西江古朴原貌的基础上,将游方街划分为吃、住、购、娱、游等特色鲜明的区域。同时在西江筹划系列歌舞宴会、时尚展演,让游客与当地村民进行体验互动。

通过外来资本的开发建设,苗寨旅游产业集群渐渐趋向成熟。西江苗寨正从单一的游村寨,向多元化的体验式旅游转变。

西江人李玉贵:家乡变美变富了

“白水河还是记忆中的那条水溪,依然清澈;木楼还是层层叠叠矗立在山里,依然古朴。不同的是,如今这一切更加光鲜了。”从小在西江苗寨长大的李玉贵眼里,家乡变美变富了。

30年前,还是孩子的李玉贵,穿着妈妈缝制的蓝布小衫,在山上跟伙伴们玩耍。寨子里都是泞泥的羊肠小道,最宽敞的是山脚200米长的古街,赶场日的时候,供方圆几里的村民交换货物。没有商店,国营供销社为村民们提供一些简单的日用品。

1976年,苗寨终于通了公路,西江人才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发狠读书,走出大山”,这是当时李玉贵的梦想。

“特别是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以后,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玉贵说,西江从此把旅游作为富民产业来发展,新的旅游公路修通了,古街修宽修长了,还多了一条商业街。村民们做起了生意,饭馆、酒吧、商店琳琅满目,每天都吸引来大批游客。

就在西江停车场的附近,李玉贵的家里也开起了农家客栈,预计今年国庆节开张,“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