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是聚焦: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吗?
时间:2014-04-14 12:29:10  来源:光明日报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显示,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同时,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进一步增强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挤压农村青少年的上升社会流动空间和渠道,使城乡社会经济不平等长期延续下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政府教育和就业部门在制订大学生就业扶助政策时,应该把农村家庭出身普通本科大学生作为扶助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引导他们流向最适合他们特长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顺利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

  壹 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13年大学生就业被媒体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显示,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与往年相比并未明显下降。12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2.4%(已经找到工作),失业率为17.6%(还在继续找工作)。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91.9%),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次之(80.5%),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77.7%)。这说明,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身上。然而,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家庭背景进行比较,却发现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有巨大差异。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87.7%)并不低,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则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只有69.5%,两者就业率相差1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30.5%的人难以落实工作,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城乡出身背景的差异,不过,这两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差异要小于普通本科高校,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分别相差5.2和6.5个百分点。

  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体现在低就业率上,而且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想要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获取较高的收入,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会遭遇比城市家庭出身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是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与此同时,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普通本科毕业生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在重点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初职平均月薪也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但其差异并不是很大。

  上述调查数据说明,农村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遭遇到更多的就业困难,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他们最缺乏“拼爹”的资本,最没有啃老的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又急需他们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延迟就业。另外,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培养方面不如城市家庭子女全面,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最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就业扶助和指导,他们应该是大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

    贰 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农村背景大学生就业难并不仅仅是这些毕业生的个人问题,而且它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农村出身大学生就业困难降低了农村人上大学的意愿,并导致城乡教育不平等持续扩大。“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意愿降低,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而农村人上大学意愿下降又成为高中和高等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持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它同时也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初中辍学现象难以消除。

    其次,农村出身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城市社会出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底层群体”,媒体也把他们称之为“蚁族”。与城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不同,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遭遇就业困难时,较低可能获得父母帮助或靠“啃老”生存,同时也很难返回农村家乡谋生。他们只能接受低收入、不稳定和缺乏社会保障的工作,租住拥挤的群租房屋或环境恶劣的边远郊区,工作和生活条件趋于“民工化”,成为城市社会中的一个底层群体。

    第三,承受巨大就业压力的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也在校园中制造了一些问题。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往往寄予厚望,这无形之中也给大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易于诱发一些心理异常和行为偏差。

    另外,农村出身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某些高校、院系、专业或者老师在招生时优先招收城市家庭出身的学生,因为校方担心农村家庭出身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而影响本校或本专业的就业率。虽然这种现象目前并不很普遍,但确实存在,而且,随着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指标,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突出,带来城乡教育不平等的进一步加剧。

    总之,农村出身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是就业不公平问题,它还会加剧城乡教育不平等和其他社会问题。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和就业不平等使农村人社会上升流动渠道变窄,上升流动障碍增加,这将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城乡社会不平等,并使这种不平等由父辈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叁 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导致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来自农村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所学专业及其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的掌握都要少于城市家庭出身的学生,这使他们在就业准备方面不如城市学生。第二,来自农村的学生所能动员的家庭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要少于城市学生,这会影响他们进入好单位、获取好工作的机会。第三,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培养方面不如城市家庭子女全面,自信心和自我能力表现也往往不如城市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应征工作机会时(比如面试)的表现而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农村学生的上述劣势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导致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但是,教育部门和就业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农村学生身上的这些缺失,或向他们提供一些特殊帮助,减少他们的就业困难。首先,针对农村学生从家庭方面难以获得就业信息和指导的情况,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比如,推广入校学习一年后再选择专业的方式,以便于农村学生对相应专业和就业前景有所了解,充分考虑个人条件和专长再选定专业;开设专业学科介绍和就业市场分析及就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向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学校组织安排一些讲座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格素质,介绍言谈、举止、服饰等规范,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多方面的准备。其次,建立弱势学生特别帮扶制度,设置生活和就业辅导导师,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目前各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是以辅导员制度取代原有的班主任制度,辅导员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上传下达方式来管理学生,但对学生个人困难的关注不够。作为辅导员制度的补充,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责任心的退休教师,担任兼职的生活和就业辅导导师,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另外,学校各院系专业可以通过加强与校友和相关机构企业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业缘关系网络,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并在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应聘时优先照顾农村背景的学生。最后,政府推行的大学生就业扶助政策也可特别考虑农村背景毕业生,比如:大学生村官的名额分配,或“大学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的扶持对象选择,优先考虑农村背景毕业生。与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相比,农村背景的毕业生也有一些优势,他们大多能吃苦、更勤奋、更务实、更了解农村和基层社会情况。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毕业生的特长,推行一些就业扶助项目,引导农村背景毕业生前往人才较为缺乏的边远落后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就职或创业,这既能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又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执笔:李春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