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观察评论 > 奇葩建筑
奇葩建筑
时间:2014-04-03 21:38:3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薛世君 

  有新闻消息说“湖北宜昌客运站造型似棺材”,网上搜图,果然酷似。作为公共设施,崇尚安全的客运站设计建造得如此不合民俗心理,不大理解。奇葩成那样,网友就开始调侃了,有说这是比喻“升官发财”的,有说这是为了“警示安全”的,还有挖苦说这是寓意“一路向西,此为终点”的,简直成了一场嘲笑的狂欢。

  最近这些年,好像跟商量过一样,很多地方都创意爆棚,涌现了一批造型夸张的建筑。从北京的“大裤衩”到苏州的“秋裤楼”,从杭州的“比基尼”到抚顺的“大铁圈”,从“福禄寿酒店”到“方圆大厦”……要是仔细盘点一下,肯定是一个蔚为壮观的名单。我在网上浏览了一遍这些建筑的图片后,打心眼里生发出一阵感慨,只有想不到,没有建不成呀。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北京“大裤衩”建筑师奥雷·舍人的一段访谈,一下子被刺痛了。他评价“大裤衩”时说得挺直白,说这种结构在世界其他地方获准建造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当地的建筑规范不会允许建造这样的东西,而在咱们这里,很多地方都愿意尝试,也就为建筑设计行业创造了一方乐园。这也难怪有人痛心疾首,中国成了西方设计师的“试验场”。

  这么多怪胎建筑、奇葩建筑接连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长官意识让规划成了摆设啦,比如“求洋”攀比心态啦,比如标新立异的心理等等,但有一条至关重要,就是没有重视公众的感受,这些建筑风格自然就成了“小众审美”,而不是大众审美了。

  大概在30年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要在巴黎卢浮宫前设计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但很多人都站出来质疑和反对。于是贝聿铭就先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1:1比例的模型,邀请了6万巴黎人去参观投票,这样的良性沟通最终让贝聿铭的设计获得了民意上的通过。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对那些影响城市面貌的建筑,还是建立一套公众参与机制比较好。最好还能像贝聿铭建玻璃金字塔的时候那样,提供直观的模型,让公众有直接的感受再发表意见。这样的一套公开程序走下来,不至于建出这些个“奇葩”吧?

  反过来说,当一个标志性建筑物的“外号”叫得比“学名”还响亮,这个绰号传达的就很可能是一种情绪:对“视觉被暴力”的反对和抗议。其实,给不入眼的建筑起绰号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公众参与。只不过参与是在事后,而非事前,否则也不会让客运站鼓捣成棺材的造型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