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一周:正视矛盾是消解民生隐忧的起点
时间:2014-03-17 12:06:56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作者:吴心远 

“迁都”上海是对环境恶化的忧虑表达

    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和委员因为“北京雾霾越发严重”,再次建议将首都迁离北京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中,有关上海成为备选城市的非官方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周讨论量超过20万次,天涯社区一则关于迁都上海的帖子点击量则超过4万次。

    从看网上观点判断,上海网民对首都之名并不感冒,分别从历史、环境、文化、政治、战略等角度予以反驳,网友“24小时综艺魂安卉”说:我只是希望北京对待环境问题能够积极,而不是想让首都是干净的,而直接搬到别的城市。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北京迁都”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2008年2月,有学者撰写长文《中国迁都动议》,提出“一国三都”构想,即选择佳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为国家经济首都,北京则作为文化科技首都。这一构想,可说是“迁都上海说”的一大学术铺垫。

    尽管迁都传闻没有任何官方表态,但借势两会,仍然掀起千层浪。支持迁都上海的声音较弱,迁都中原、西南乃至西北的呼声却大有市场。有媒体附议,“迁都有利于带动我国另一个地区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均衡发展”,并煞有其事列出几大候选城市名单。对此,有网络时评批评,不能将“迁都”当成干私活儿,“更不能将迁都当成刺激本地经济的一个廉价发动机”。

    “你们考虑过天安门和故宫的感受么?”《河南商报》梳理三十多年的“迁都口水仗”,最后转引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的表态,迁都说像“八卦”,“一个国家的首都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交通、科技的中心。因此,即便行政机构搬到新地点,也未必能发挥出首都所应起到的效应。毕竟,首都的地位、形成,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此前,一份《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4)》曾引发各方热议,报告指出北京的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升级的最大短板,“已接近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程度”。可以说,迁都之说卷土重来,“是现实逼出来的”,触动国民神经的,是首都目前遭遇环境恶化的现实威胁,“实际上是表达出社会对北京生态环境的关切和忧虑”。

    迁都论倡导者、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接受媒体专访时称,“因为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北京确实不堪重负”,“解决的根本办法是把功能分散出去,把其中重要的政治中心分出去”。也有媒体人指出,只要在“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下,“当今中国迁都,不是没有可能”。

    在网络上,当然也不乏北京网友支持将首都迁走,个中情绪更多是无奈。如果单纯因为雾霾就把首都迁走,那将是中国政府治霾无力、逃避责任的软弱表现,也与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的严正表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背道而驰。

    在评论员范子军看来,现在京城成为雾霾重灾区,再度引发“迁都”的声音,某种意义上不啻另类鞭策。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出“迁都”决策向雾霾示弱,而只有正视问题,主动迎战,拿出更有力的对策,尽快突破重重“霾伏”。

    勿用“虚荣”抹杀追梦的汗水和辛酸

    “留下,需要面对的是更激烈的竞争、不甚舒适的生活环境;逃离,或许也会失去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坚守北上广,还是回家乡?对于社会转型期里的中国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个攸关现实和理想、青春和奋斗的现实问题。全国两会期间,被习近平称赞“瘦身成功”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著名主持人曹可凡,一句“回去大家说你混不下去回来,没面子”被舆论解读为“坚守北上广的部分人是‘虚荣心’作祟”,掀起一片波澜。

    不得不说,不少媒体在转发这则新闻时提炼出的“虚荣心”之说有“标题党”之嫌,毕竟曹可凡也还提到了,“应该给年轻人梦想,鼓励他们追梦,允许他们失败”。但其中折射出的问题不能不引人深思,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沪上网友认为“虚荣说”不无道理。

    值得关注的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推出了民意投票,对于“部分坚守北上广皆虚荣”的说法,赞成者(22%)与反对者(19%)的数量比例不相上下,而有59%的受调查者(超三万人)将票投给了“反思资源为何如此集中”。

    湖南红网有评论指出,正是城市发展不均衡惹的祸催生了“北上广”这个尴尬的名词。中心城市的巨大吸引力,源自于国家发展策略倾斜的巨大生机和优渥资源,“只有尽快缩小所谓的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距,避免大的过大,小的过小的马太效应,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才能根本解决“北上广”的尴尬。

    不安的青春遭遇变革的时代,难免萌生悸动与迷茫。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个根本原因,中小城市庸俗又传统的熟人社会,也是造成外来年轻人愿意涌进一线大城市的巨大外因。因为习惯大城市的公平制度、规范行政,因为不认同“关系大于能力”的小城观念,不少曾经高呼“逃离北上广”的人又默默选择“逃回”。有评论一针见血,“这也是一种用脚的投票、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一种无声却最有力的呐喊。”

    城市化撕扯着乡土温情,带来乡愁与阻隔,却也充满着希望与活力。新快网相信,“每一个生活在北上广的人,生存艰辛的痛感要甚于虚无缥缈的虚荣感”。同样,评论员邓海建情真意切地撰文:没有人可以霸在五光十色的都市,却要年轻人回去厮守乡愁。尊重那些哪怕是晃荡在北上广的青春吧,就像尊重曾经跌跌撞撞的我们。

    零容忍“霸王条款”:让法规成为最大行规

    今年“3.15”,中国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偏袒”消费者的新法,一些饱受诟病的“霸王条款”也被叫停。而在“3.15”前夕,上海工商部门对商业购物、旅游、衣物清洗、预付卡消费等四个行业的合同格式条款开展了专项检查和清理,率先正式叫停“特价商品概不退还”、“卡内金额过期作废”、“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等20条“霸王条款”,引得舆论好评。

     作为现行潜规则,“霸王条款”分布范围广、涉及领域多、侵权方式变化快,实际上是不法经营者通过践踏顾客合法权益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不法经营者的逐利心理在作祟。在不少消费维权事件中,往往出现媒体、网民曝光,职能部门被动跟进的情况。此次上海工商部门的主动出击让东方网 “为之喝彩”,并期待上海叫停更多“霸王条款”,其认为,除了一些商家无视法律和社会正义之外,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是“霸王条款”长期横行的根本原因。难怪有网民担心,“叫停是一回事,实施是一回事”。

    “为什么只有上海?”外省网友也急切期盼其他地方政府效仿上海,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健康现象,让法规成为最大的“行规”。

    深究“霸王条款”,尽管饱受诟病,但其“生命力”却异常顽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权成本对于普通消费者过于高昂。“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的维权尴尬,让不法商贩有恃无恐。南海网评论指出,消费者也不是天生就孱弱,实是监管太无奈。监管部门这种“慢三拍”的工作作风,无形之中张了不良商家的志气,灭了消费者的威风。

    法制网也有时评认为,目前的监督、执法、处置等各项措施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而且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和配合,霸王条款的盛行出现了“真空”地带。“铲除霸王条款的滋生土壤,需要法律对其保持‘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同时更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

    叫停“霸王条款”,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坚守与遵照。新华社刊发评论建议,监管部门应破除行业、部门壁垒,形成监管合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维权渠道,以常态化的执法压缩不法经营者的生存空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