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表述,传递出这样的改革信号: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既要适应民生需求,又要兼顾环境友好。
水、电、油、气、煤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仅直接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体现着国家对于环保的政策导向。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过高,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品质,抬高工业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过低,会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挤占后代发展空间。
那么,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的?如何评估当前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用什么方式来调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机制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中全会作出的部署,清晰地回答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遵循什么规律的问题,那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将价格的形成机制交给市场,消除过多人为的、行政性的干预。
自去年以来,我国围绕资源性产品、促进节能环保推出了一系列价格改革措施。在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油品质量进行了升级,对油品实行了优质优价政策。汽油国Ⅳ标准已经全面实行,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一些城市已经提前使用国Ⅴ的汽油,到2017年全国都要用国Ⅴ的汽油和国Ⅴ的柴油。
去年国家发改委还调整了非居民用气的天然气价格,2013年的增量气价格一步调整到位,2012年之前的存量气价格分3年达到增量气的价格。现在存量气的价格为每立方米2元左右,增量气的价格为每立方米2.95元。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这两个价格将在3年之后达到一致。
可再生能源加价和环保电价也在去年出台。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从0.8分提到1.5分,这样国家就可以建立基金去补贴可再生能源;脱硝、脱硫、除尘环保电价政策出台,促进了节能减排。
在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看来,改革已经起步,但还没有达到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认为,中国资源性产品当前的价格还没有向社会传递出资源紧缺、能源供应不足的信号。而且,中国较低的能源价格实际上还补贴了国际市场。由于能源成本低,出口产品中很多是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
从近年来的改革措施可以看出,中央对于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有着明确的思路:煤炭在完全市场化之后,需要完善煤炭流通格局,减少在贸易环节的行政干预和政府管制。目前,煤炭在告别黄金十年后,以推进税费综合改革最为急迫。
电价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决定、输配电价由政府制定的价格机制,形成“管中间、放两头”的价格管理格局。
油气领域的价格改革则需要与行业改革同步,促进天然气管网公平接入和开放,推动完善油气价格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推动油气勘探、开发、进口等环节的市场化改革。
此外,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的“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这意味着,作为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措施,居民阶梯价格制度有望在水、气领域全面推广。
早在2012年7月1日居民阶梯电价已在全国(除新疆、西藏之外)全面实施。按照安排,水、气领域的阶梯价格改革即将推进。在这项改革过程中,既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价格的相对稳定;对超过基本需求的资源消耗,则以高价格抑制过度消费,体现市场调节作用。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阶梯水价、电价、气价的做法,已在世界范围实施,欧盟各国最高水价和最低水价相差近5倍,日本水价相当于纽约的3.25倍;且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水价也有差异。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既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又抑制了高耗能高浪费的消费行为,也能让民众切实参与到节约资源的行动中来。
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样一个话题:是否开放资源性产品领域的社会投资,如何监管多种形式的投资者,政府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当前,资源性产品的开发投资绝大部分由国有企业主导,这种格局虽然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利益固化、竞争不足、活力欠缺的诸多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放开资源性产品投资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想指导下,破解“玻璃门”的举措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在资源性产品领域,最为“保守”的油气产业也开始破冰:2月19日,中石化通过议案,同意在对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基础上进行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中石油的改革方案也正在进行,拟将油气开采领域对外开放,引入社会资本。而在煤、电等领域,早已为社会资本打开大门。相对而言,水比较特殊,更多的是由地方政府或地方性国企掌控,但在2015年水资源费调整到位的改革路线图引导下,社会资本的加速进入也被外界所看好。
在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齐头并进的大趋势之下,对政府的监管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如何打破行政垄断,如何从事前监管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管,这些都亟待从政府本身的改革上找到答案。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再次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是一放了之,而是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要管好。
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既要让市场顺利传递价格的信号,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既要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影响民众的幸福感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又要重视环境的承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