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3月5日人民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如何走、走到哪里,关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谋篇布局。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化的规划部署已经由传统的硬件规定改为“以人为核心”,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更有更有归属感、更显质量、更有魅力。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更有归属感。中国人的安土重迁观念相对更重,而城镇化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人口和住所的迁移,在此背景下,“此心安处即吾乡”显得尤为重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的转为“城镇”市民,人口就会安定下来;而建立居住证制度,并将教育问题捆绑解决,无异于消除了进城人口的后顾之忧,让“走进来”的人更加无忧。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更有质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在避免人口过度向经济发展地区集聚的同时,支持中西部开发;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让农业转移人口安居乐业;而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则提高了城市容载量,提升城镇化质量。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更有魅力。城镇化的人口上去了,配套设施上去了,相应的城镇化管理不能落后。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既防止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职能混乱、管理混乱现象,又通过加大棚户区改造,对城镇原有贫困人口进行扶助,真正消除贫困,从而让城镇化成为均衡的城镇化。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将会再造故乡,在推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让“回得去的是过去,回不去的是故乡”这这种现象不会出现。我们坚信,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此心安处即吾乡”会冲淡那无法安定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