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郑晓奕)经济总量的扩大甚至领先并不能完全标志一国经济的强盛,经济结构的高度现代化才是根本。过去一年里,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7.7%的平稳较快增长,而且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区域、城乡等经济结构都有所改善。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发生标志性转变。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6.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2.2个百分点。
“三产首超二产,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阶段,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到了新水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近十几年来,“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预测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中国经济以自身良好的表现给予了回答。“去年三产首超二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第三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更多消费、更低能耗和污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结构升级至关重要。
王军认为,产业结构的积极变化也蕴含着一种趋势,即未来中国的消费增速会加快,政府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服务业发展更加迅速。这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提升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而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是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的客观反映,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断推进的结果。”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肯定了我国这几年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的方向性努力及效果。
有专家对这一变化持相当乐观态度,认为它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不过,范剑平的观点则显得比较谨慎,他分析认为,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人口规模巨大和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韩国、新加坡、日本那样一下子就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换位,而将是逐渐由以制造业拉动经济为主向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共同拉动转变,这个转变过程需要十至二十年。
“中西部仍然具备发展制造业的条件,可以接过东部地区‘世界工厂’的接力棒,而东部应更多地发展服务业,成为‘世界市场’。我国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而且,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经济体可以同时担当这两个角色。”范剑平说。
消费结构的升级也不会一蹴而就。去年的数据显示,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0%,不及投资贡献率54.4%,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高储蓄率加上需要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决定了我国经济目前仍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尽管趋势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下降,消费的贡献率会逐步上升,但估计二者的换位也需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范剑平说。
但终归让人乐观的是,三产比重超过了二产。而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任泽平通过对不同行业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产能投资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以重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日益衰落,销售利润率明显下滑、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反过来,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上述三方面的数据表现趋好。
“这种明显分化显示了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正在逐渐替代传统产业集群。”他说,“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仍然比较薄弱,制造业仍然低端化,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且产能过剩,公共性和生产性服务发展不足等,这些需要在深化改革中探寻化解新路径。”
展望未来,专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应分类施策。对以重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政策的重点在于化解产能过剩、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以及促进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对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应重点鼓励竞争、减少行政干预、激励创新以及促进设备投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