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空心乡村”靠什么填实
时间:2014-02-25 17:30:22  来源:人民日  作者:知庸 

    田园将芜胡不归?关键在于形成市场激励。让生产要素和人才下乡,让市场充分发育,让乡村成为蓝海   

  读了记者的回乡见闻,人气淡、留不住、地撂荒,胸口如堵大石。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乡村凋敝竟如斯?历史竟在诡异地重复?恕我先抛出结论:二者形貌或似,实质决然不同。

  传统社会里的乡村萧条往往是社会演进到“洪亮吉闭环”末端时的景象:人口剧增超出耕地容纳上限,剩余劳动力无处安放,社会动荡乃至万户萧疏。

  而当下的乡村人气寡淡,则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表征: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城镇化吸纳,大批农民聚集到城市,成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引擎。乡亲们去哪儿了?不是去逃荒,不是当流民,更不是为匪做盗,而是到长三角去、到珠三角去、到流水线上去,去制造、去创造甚至去创业。催促他们大年初二初三就迫不及待离开故土的,不是饥荒和鞭子,而是经济规律下看不见的手,这手叫收入激励,叫发家之梦。

  说这些,并不是要掩盖问题、美化乡村的空心化。城市吸纳劳动力如长鲸吸百川,那么,乡村怎么办?

  空发“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终归无用,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市场激励。让生产要素和人才下乡,让市场充分发育,让乡村成为广阔的蓝海。

  故乡要想在现代化的基座上继续兴旺,必须解决好两块短板:一是得有“摇钱树”,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得完备。挣得不比城里少多少,生活不比城里差多少,乡亲们何必背井离乡呢?其实,随着地方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已经出现回流迹象了。

  要补短板,得打好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农村建设两张牌。县域经济不妨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以互补性为着力点促发展;乡村可以立足乡村特质这个独特资源,去挖掘、探索市场。淘宝上利用网络平台卖山药、红枣、核桃的农户不少,生意也挺红火。独特作物、青山绿水甚至乡韵乡愁,往往蕴藏着发展的机遇,关键在于发现它们的眼光和不避艰苦的努力。

  坐而思,不如起而行。何以解乡村之忧?终归还要靠继续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